一剧两星政策颁布,电视剧回归两集联播
2014年4月15日,总局召开2014年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会上宣布,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总局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总局此次电视剧播出方式调整得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均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荧幕。
就播出平台而言,“一剧两星”的政策对于长期实行独播的湖南、央视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尤其一度受到“4星联播大剧”影响的央视,之后会争取到更多好剧播出机会。对于一线卫视,也会因为这个政策掌握到更多播出资源。
受影响最大的是二三线卫视,以往,他们可以联合一线卫视,通过“4星联播”实现逆袭,政策实施后,这种机会没有了。
湖南卫视招标单日吸金超30亿,一线卫视优质栏目稀缺
11月13日,湖南卫视在长沙举行招标会,全天招标金额超过30亿元。此次在前场签约的三档节目的冠名权就揽得10.5亿元,其中,《我是歌手3》揽得3亿元、老牌代表作《快乐大本营》则以3.5亿元最终达成合作,而2015年湖南卫视新打造的新节目《偶像来了》冠名费达4亿元。
2015年,一线卫视招商资源获得了较高溢价,而综艺节目具备最强吸金力。
二三线卫视生存策略:联播综艺,抱团招商
当前,一线卫视的收视率和广告盈利持续上升,二三线卫视则大胆选择了抱团取暖,2014年,青海卫视就与贵州视联播了一档亲子节目《爸爸请回答》。这种摊薄节目成本的联播方式为二三线卫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两大卫视同步联播,独立招商,为其他卫视的合作提供了参考。对于广告主而言,企业可以与多家卫视一起,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以更加优化的媒体组合开展企业营销。
央视和一线卫视凭借综艺和优质剧目在全国市场收视处于领先地位。而二三线卫视通常仅在某些区域收视领先,因此今年以来,一些区域收视互补的电视相互抱团,开展联合招商。如在2014年贵阳国际广告节上,江西卫视、河南卫视、湖北卫视、云南卫视四台联手,共同举办“江河湖滇·汇天下”联合推介会,推出2015年核心资源及招商政策。而河南卫视、重庆电视台、北京卫视、贵州卫视、东南卫视、安徽卫视、河北电视台、湖北卫视、陕西卫视组成九合组织,联合展开2015年招商;另外东方、山东、天津、深圳这四家成长潜力巨大的卫视则一起联合召开了题为“巅峰视界,四海纵横”优质资源联合推介会。
省级卫视大盘稳定,前十阵营基本未变
2014年省级卫视大盘基本稳定,省级卫视前十阵营名单基本未变。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依旧占据“一线卫视”的位置。其中,湖南卫视因其在电视剧、综艺节目、编排营销等方面的持续发力,“一家独大”的优势明显。浙江卫视今年在剧集编排和节目创新方面力度较大,未来“卫视三强”之间的排位战持续打响,有产生变化的可能性。
有人断言,目前市场上值得倾听的卫视不超过三家,尽管有些武断,但一线卫视在收视份额、市场营收表现等方面已经出现遥遥领先的趋势。
三强之后的第二阵营,对市场和观众的争夺更为激烈,并且十强版图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卫视、山东卫视、深圳卫视今年得益于在内容、营销、机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收视份额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卫视发展的马太效应在2014年愈见加强,随着市场的集中和竞争门槛的日渐高筑,先发和后进卫视之间从资金、人才、营收等多方面的差距已经并还在持续拉大。
内容市场走热,电视台开门办台,制播分离深化
2014年,对于省级卫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环境和因素便是内容市场持续走热,特别是综艺节目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明显,各路资本与资源相继注入,社会化制作公司崛起,各种合作模式开始涌现,2015年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已然势不可挡,且越演越烈。
备播200档综艺,920节目带成创新集中点
粗略统计,2015年卫视拟上档,写入招商手册的综艺节目将达历史之最,超200档。甚至有个别卫视一口气列出10多档节目,让广告主看得“眼花缭乱”。不可否认的是,综艺节目拼“量”的背后,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综艺节目已是不争事实。电视剧一剧两星政策下,一部分广告资本不可避免地会转入综艺节目。
2015年,在一剧两星和加强版限娱令的双重管制下,卫视周间两集电视剧播放完毕后21:20-22:00形成栏目真空带,也就是电视剧和晚间10点档节目的过渡时间,这一时段可称之为超白金时间段,差异化的节目设置及精准的节目受众定位将是赢得收视的关键。从目前卫视招商的节目编排看,大部分卫视都采取“剧场开播时间不变,在21:20后的板块加入新节目。以湖南卫视为例,2015年周间“920节目带”以生活服务短节目为主;北京卫视主打《生命缘》《我是大医生》;东方卫视将播出崔永元领衔的社会话题节目《东方风云汇》,22:00~23:30周间将分别播出社会文化类、生活服务类、明星脱口秀等节目;山东卫视则安排了《最炫国剧风》《戏如人生》,我们也看到以下从2014开始的三点电视现象对于2015年的市场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力。
1.湖南卫视开启自制节目自有平台网络独播时代
2014年5月,湖南广电宣布:今后湖南卫视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制节目,将由芒果TV独播,在互联网版权上一律不分销。由此,湖南台开启了自制节目的自有平台网络独播时代,引发业内震动。
事实上过去一年,随着资本在视频网站的运作越来越多,不少电视台已经开始曲线布局新媒体,同样通过独播策略扶持自有平台。获得SMG百视通投资的风行,已经获得东方卫视2014年综艺节目独家版权,并且在台网融合方面尝试深度合作。而获得苏宁投资的PPTV,因苏宁与江苏卫视同在南京及广告等关系,获得江苏卫士的多档综艺节目独家版权。
电视台显然已经看到视频网站巨大潜力,这种竞争与合作同存的关系存在很多年,不过电视台向视频行业渗透的信号已经愈发明显。虽然不是所有电视台都有魄力像湖南卫视这样独立运营新媒体,但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捆绑。
2.广电总局政策步步收紧,电视盒子基本成空壳
2014年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电视盒子政策可谓步步收紧:从7月9日广电总局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大力开展TVOS1.0规模应用试验”,同时要求有线网络公司不得安装除TVOS外的其他操作系统。到7月14日,广电总局要求所有互联网电视盒子必须停止提供电视节目时移和回看功能。再到7月15日的“盒子最严整改令”:不仅要求境外引进影视剧、微电影必须在一周内下线,更表示未经批准的终端产品不允许推向市场。
广电总局一系列新措施,事实上都在打击牌照方、电视厂商及视频企业之间的违规操作。由于牌照方缺乏优质内容,通常需要与视频网站及其他APP合作,因此吸引用户。而视频网站则看到客厅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与牌照方捆绑进入客厅。
对于受到互联网冲击的传统广电媒体而言,通过此轮整顿可能收益。电视台可以积极申请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赢取政策资源。对于原有的有线电视网而言,盒子的整顿也能够让他们暂时松一口气。
3.台网融合加剧,通过新媒体释放节目营销和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户使用媒介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电视也都在积极谋求融合与转型。在电视内容创新方面,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探索,与视频网站、移动社交媒体等积极联动,使节目增强吸引更多用户的能力。如天津卫视与新浪等联合推出的《百万粉丝》就是将互联网社交媒体与传统电视打通之下的产物。而诸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大型季播节目都在通过新媒体多渠道、多方式进行节目营销和价值的释放,《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由腾讯视频独播,腾讯微信等相关新媒体平台给予了全力配合,在移动端的出色表现带动了节目整体的影响力和品牌力的释放。
与此同时,随着资金、技术、人才和用户的持续进入,视频网站逐渐向精品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而发力自制、增强内容生产的话语权也成为视频网站的普遍选择,有些内容甚至反向输出到电视台。从各电视媒体以及视频媒体2015年推介的资源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输出至视频网站的态势,转为视频网站独家自制综艺节目和剧反向输出到电视台,由“台网联动”变为“网台联动”。例如,爱奇艺的自制综艺《一见钟情》、《十个熊孩子》出现在了山东卫视2015招商资源队列中;自制综艺《流行之王》在浙江卫视、《我去上学啦》在东方卫视的播出。(来源:媒介360)
olor:#3A�#E>`�0W�p>
偶像影视游戏联动
2014年,网络小说版权逐渐演化出IP的概念,成为由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组成的知识产权,又成为各大影视公司和游戏行业争夺的对象。
电影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少,《致青春》《爸爸去哪儿了》《匆匆那年》莫不如此。而电视剧方面,《古剑奇谭》则给出了漂亮的答卷。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单机游戏,故事情节单薄、特技简陋、制造粗糙,曾在销售中多次悬而未决,最终却以周播剧的形式创下超高收视率,并将李易峰、陈伟霆、马天宇这多个影视圈熟脸推上一线(准一线)偶像男星的位置。
这无疑为国产剧注入一针强心剂。多年来,电视剧作为电视台的重要收视支撑和影响最大的娱乐消费,其收益也不过来自于版权买卖+植入广告。而IP概念的推广及成功,则让诸多人看到巨大的影视影响力变现的可能性——以影视为宣传前端,以游戏为衍生产业链条,以线下实物销售作为盈利主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幻。
据悉,已经有国内电商巨头与业内几十家播出机构联合,意欲打造线上(播出)线下(生产消费)的模式,将电视剧变成实物“宣传推广”的载体之一;有吸引年轻人目光可能的电视剧,背后就有无数的手游公司密切跟踪。
在部分业内人看来,将来电视剧免费送给电视台播出也未尝不可能,就像当下的某些动画片一样--它们可以作为且仅作为产品或游戏宣传而存在。但愿这不是个梦幻。(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