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专访|姚远:生活永远比编造的东西更生动》
2017-05-17 09:05:24

姚远,毕业于西北大学哲学专业,从剧组助理开始干起,30岁才走上导演道路。2017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导演”奖项。是什么成就了如今的姚远?这中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姚远导演工作照姚远导演工作照

 

 

您的“进城三部曲”《小麦进城》《满仓进城》《福根进城》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那作为导演,您是怎么想到要拍这样一个系列主题的电视剧呢?

 

其实我前期也拍过一些警匪剧、医疗剧,我在选择题材上也并没有很刻意,只是当我看到能让我兴奋和感动的剧本,我就会去尝试。当然第一部《小麦进城》播出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家认识了你之后,以后有相关题材的剧本就会最先想到你,因此拍摄此类题材的戏的就多了一些。

 

《满仓进城》在山东卫视夺得连续十天的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的佳绩,在搜狐卫视的点击率超过了四亿。这个是没有大牌明星,而且是低成本的剧,最后却成为收视黑马,您主要凭借的是什么?

 

《满仓进城》其实主要还是一部情感剧,那作为情感剧,最重要的就是能打动人心。无论是大牌演员还是新人,只要他们能把剧中人物的感情表达出来,带给观众,这就足够了。

 

我选剧本的一个要求就是首先要能把我感动,只有能把我感动的剧,才有可能打动观众。所以很多剧本最后不了了之,因为没有感觉。而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能弘扬真善美的品质。也许你看我在这里说真善美,感觉很虚很空,像老年人的说法。但真善美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主旋律,因此我愿意在我们剧里体现出来,老百姓也愿意看。

 

 

电视剧《满仓进城》海报(2014)电视剧《满仓进城》海报(2014)

 

那您怎样将真善美以好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我30多岁才开始拍戏,之前一直跟剧组,从助理做起,并且做了很多年。因此我对剧组的工艺流程非常熟悉,从构思到剧本的呈现,再到拍摄成品,这中间需要什么过程,如何转换,又能实现多少,虽然我不能说我能完全掌控,但至少当我看到成品的时候,观众的反应度有一大部分我就已经能预料到了。

 

那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构思的很好。但实现起来不知道能实现多少。我们常说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其实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丢失的过程。因此我们跟行业上一些顶尖的公司来比,还是非常遗憾的,对于他们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我们不行,很多好的想法,到最后都实现不了。

 

您指的是技术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吗?

 

技术上的问题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就能解决,但时间和资金的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那您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学习苏联的导演中心制,创作为主。而改革开发以后我们学习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明星进入。其实这两个模式都是各有利弊的,从现在来看,制片人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一个非常好的制片人,是一个比导演还要知道的多,是一个全才,而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

 

那对于未来影视业的发展走向,您认为应该怎么协调其中的商业性和艺术性?

 

影视业的商业性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制片人中心制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了,其实这也是好事。像我拍第一部戏《天眼》,那是一部警匪片。以前跟着师傅干,总觉得自己都很明白,但是自己的干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出问题。这个时候我满脑子想的就是,一定不能给人家投资人赔了,要不然下次就没人找我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激励体制。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影视的商业性就忽略了其中的艺术性,毕竟东西是要拿出来给人看的,没人看,那商业性也就没了。所以好的东西,不管是电视剧电影都一样,一定不能空讲,要有真情实感。这时候其实挑选演员就很关键,很多演员自己本身的经历是对艺术的创造帮助非常大的,因为生活永远比编造的东西更真实更生动。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好看好玩。好看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好玩的意思,不是所谓的游戏感的好玩,而是值得玩味。

 

 

 

十佳导演

姚远:导演。代表作品《小麦进城》、《满仓进城》、《福根进城》、《我在北京挺好的》等多部影视作品。2017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剧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导演”奖。

 

​ 文章来源:(王 桢  编/ 杜若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