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专访|吴子牛:解放题材最大的动力是对自己的文化要自信》
2017-05-17 09:08:10

吴子牛,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曾凭借电影《晚钟》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现在的他钻研在电视剧行业,一拍就是15年,从《天下粮仓》到《于成龙》,吴子牛用一部部精雕的历史正剧向观众证明——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

 

 

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  吴子牛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 吴子牛

 

表现历史比再现历史更重要

 

每次开拍前,吴子牛都要把自己放进当时的历史氛围中,看掉厚厚的史实资料,想象自己在清朝、明朝、大唐、春秋……用沉浸式的方法更深厚、全面地了解人物。

 

可以说,在历史剧方面,他已经是个专家。正因为吴子牛对中国历史有了系统专业的了解,他给自己的历史剧定了个高标准——反对再现,重在表现。

 

吴子牛认为平铺直叙地再现历史没什么了不起,拍史剧不是拍纪录片。给老百姓看的东西一定要在尊重历史与人物总体真实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合理而大胆的虚构,从而让戏剧有“生动的故事、人物、还有最生动的感情”。

所以在拍《于成龙》这样的故事片时,吴子牛决定把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他跟编剧讨论,撇开于成龙作为官员光环的一面,从人的角度给予他更多塑造。

“在家里,于成龙除了念书就是下地干活,来去几套布衣,很朴实的形象。有一次晚辈送他一顶帽子,他戴帽子的时候很羞涩,戴完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商人,又会生气。

 

但对外,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为百姓解难,胸中怀有万千高远意象。不只是一个出色的官员,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有接地气的温度。吴子牛说。

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因政治敏感,有些史实没有办法完全展现出来。这时候,吴子牛只能对故事进行一半再现一半创作。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4)剧照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4)剧照

 

比如副线里北京四合院里的普通家庭、知青、记者、干部、这些人物就可以放开写,可以虚构;但对手不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只能大写意,拍四张空椅子,暗指四人帮。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毛主席去世的那场雨戏,与史实不符,但为了渲染当时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痛中的心情,与观众达成心理共鸣,吴子牛坚持这么表现。他认为1976年三个人伟人相继离世,但中国不相信眼泪。

 

此外,为了能让观众对邓小平有一个平视的视角,把他当成一个伟大又平凡的人来看。这个人物,吴子牛也进行了三分之一的合理虚构。

 

他把邓小平的工作和生活穿插起来,在他的生活里找到工作的时刻,在工作的时刻又尽量给他一些生活的空间。

因此观众就会在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在院子里捡蜂窝煤,端水给瘫痪的儿子擦背,此时的中南海却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他就是在这么一个场合出场的。

 

吴子牛说,邓小平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普通的父亲,只是后来成了一个国家的父亲,诠释伟人一定要将他深入到群众深处去,成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样子。

 

 

 

我拍的都是主旋律作品

 

吴子牛的作品多是历史题材,在他看来,他拍的都是主旋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旋律,美国电影有美国精神,俄罗斯电影有自己的战斗民族情怀,那中国呢?总结,一定要总结!”吴子牛强调,“关心政治和艺术的导演一定会把自己的态度折射到作品里,每一部作品要有艺术责任在里头。”

他认为中国主旋律一定是正能量、高大上的主流影视剧,是一个民族的强大自信力的表现。而不是其他戏说、玄幻那类的——“主旋律是反映时代精神的”。

 

吴子牛的历史剧选取的都是向上的历史时代,比如康熙年间、大唐盛世。他认为这些上扬的时代节点不是绝不是孤立的标签,这些时代的精神气质与今天的中国人是息息相关的。

“它是属于一个时代,在变化的。”吴子牛举了个例子,比如和平时期,人们对战争是厌恶的,但一旦发生战争,民族的血会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燃烧,英雄主义就会上扬,这是肯定的。

 

战争结束后,又会对战争有新的反思,人民的思想高度就又往前走了,这就是变化,这些才能跟老百姓形成共鸣,这才是主旋律。

特别在拍电影《南京大屠杀》(原名:《南京1937》)的时候,吴子牛深深体会了民族主旋律的巨大力量。

开拍前,吴子牛看了300万字资料。原来他只知道南京大屠杀事件,但不知道里面那么直面的内容和细节。以至于经常晚上看完材料后泪流满面地把书扔掉,等眼泪流干以后,又捡起来接着看。

 

看到更难受的地方,难受到不行了,就半夜把自己的头发抓起来剪掉,剪得坑坑洼洼,第二天到理发店剃成一个秃瓢。

“就是因为给俘虏送饭嫌麻烦,800个南京警察被十几个日本兵拿着机枪扫射。”吴子牛把这些在书里看到的极其震撼的细节都用进电影里。“对我的触动非常非常大,

至今我还认为,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

这部电影改变了吴子牛很多,从那时起,他变得很爱国。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冲,那么为艺术而艺术。连原来留着的山羊胡也因为这部戏白了大半,索性就不留了。

但现在的年轻人霸占着网络的天下,他们对主旋律有误解,光看剧名根本没有看的欲望。

 

而大部分电视剧又都走向网台同播的境地,如何在这样的网络市场中为主旋律赢得一席之地,是很多导演关心的问题。

 

吴子牛在电视剧《于成龙》(2017)拍摄现场吴子牛在电视剧《于成龙》(2017)拍摄现场

 

吴子牛认为这不是一部戏或一个导演的问题,而是一种潮流问题。现在的市场一味注重颜值,注重烧脑,会毒害很多年轻人。他们自然机会放弃很多好的、正能量的、艺术性的作品。

 

“但我们自己做历史剧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不能盲目跟风,否则正剧会歪”。

2017年《于成龙》、《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3》,这三部历史正剧先后出来,与现在平行的电视剧形成了另一道风景,似有回春之象。

 

更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在B站上播放《大秦帝国》之后,点击率近30万,很多网友发弹幕表示自己“慕名而来”,效果意外的好。

吴子牛表示历史剧也是可以拍得很好看。年轻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类型的剧,而不再是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自我禁锢。

 

“说明历史正剧的文化、思想含量,人物、故事,要比那些戏结实很多,是有益于下一代的。”

 

选角准确剧就成功了一半

 

吴子牛说,拍历史剧,选角准确剧就成功了一半。当初给于成龙选角的时候,主角的候选演员有十几个,但吴子牛一眼望去,一下就被其中的成泰燊吸引了目光。

 

他认为“导演的审美和对人物的定位很重要”。于成龙是个做事严谨、作风正派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吴子牛在选演员的时候想找有一双清澈正气的眼睛的人,而成泰燊就是。

 

“虽然他长得不是很漂亮,年纪也不小,但是他学了十年佛,一直吃素,身型和面孔清瘦坚毅,那种气质和精神,透过他的眼睛完全展示出来”。

加上成泰燊拍过电视剧,演过电影,还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御用演员,有深厚的表演功底,虽然内地观众对他没有那么熟悉,但这更有利用对人物的塑造。

 

“各方面都跟我心目中的于成龙很吻合、很靠近。”因此,吴子牛觉得成泰燊一定会跟观众有亲和力,一定能演好这个角色。

 

 

电视剧《于成龙》(2017)剧照电视剧《于成龙》(2017)剧照

 

拍戏的时候,成泰燊的戏份有将近800场,台词量非常大,又是同期收音,拍了十几天之后气就有些提不上来。但吴子牛又需要他额头的青筋,他就跟成泰燊要求,再提高8度,把气息调上来,声音再大一点。

 

成泰燊很理解,也很努力,后来这个额头的青筋就出来了。吴子牛一看,这个人物的感觉立刻就不一样。

“不只是为了完成一句台词,而是我更需要你用台词来表现人物状态。”吴子牛对成泰燊的评价很高,“后来我就说成泰燊怎么演都行,他就是于成龙。”

事实证明吴子牛是对的。2017年《于成龙》作为开年大戏在央视播出,收视破二,观众好评如潮,就在采访当天央视已经开始重播第三遍。吴子牛认为这就是演员找准了的结果,“如果当初找一个颜值很高,粉丝很多的明星来演于成龙,这个戏肯定就折了”。

针对现在资本控制市场,产生很多票房明星、收视明星、“钉子户”明星的问题,吴子牛针砭时弊,“很多戏不管角色适不适合,为了市场需要,都反复找那几个高颜值多粉丝的明星演员来演,这会造成很多副作用”。

第一,害了观众。老百姓的选择余地变窄。

 

第二,害了演员。演员长此以往,被市场边缘化,演技也得不到提升,后继演员没有出头之日。

 

第三,对“影视明星”的过渡消费,害了中国的影视剧。从银幕到屏幕,这些明星疲于演出,戏没有质量,影视剧市场发展受限。

“不是排斥明星,不是所有明星演员都不用,最主要是看角色合不合适。”拍《南京1937》的时候,吴子牛就请了日本明星早乙女爱,他解释因为那个角色必须由日本人来演,中国人演不出来,这是戏的需要。“像成泰燊,我就觉得于成龙一定是成泰燊这样的人来演。”

 

美国影视剧成为主流的原因是题材

 

吴子牛常常思考,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看美国影视剧?无形中,尤其是我们的年轻观众,被美国电影、美剧所展现出的美国文化所吸引,被他们的“软实力”征服,这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吴子牛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对美国电影非常嗤之以鼻,其厌恶程度甚至到了“提都不要在我面前提好莱坞这三个字”。当时的年轻人,幼稚高傲,容易沉溺于艺术氛围,不考虑大环境。结果出来以后就摔了跟头。

 

他的第三部电影《鸽子树》就被拉到仓库彻底枪毙,《晚钟》是关了两年,才放出来。还有一部《大磨坊》,吴子牛自己非常喜欢,但最后也没公映。

他后来去国外考察,看美国的影视剧,从中吸取经验。他总结美国影视剧成功的诀窍是因为题材。他们什么类型的题材都有,市场自由,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末了,都是美国优先。

 

但在中国,导演被市场所累,在资本面前艺术自由受限,加上还有审查压力,连吴子牛自己也经历着被动“选”剧本的尴尬局面。

 

 

吴子牛在电视剧《天下粮仓》(2002)拍摄现场吴子牛在电视剧《天下粮仓》(2002)拍摄现场

 

从2002年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天下粮仓》开始,都是投资方带着剧本找吴子牛,从来不是自己的选择,直到今天的《于成龙》还是这样。

吴子牛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市场的题材要放开,审查要开放。只要不反党、反政府,是爱国的,这几个基本原则定了以后,应该允许电影创作者去拍更多的题材,深入接触更多的领域。要相信今天的中国观众的判断能力和日益强大的内心力量,一定会“中国优先”。

 

但是如何解放题材?“还是要自信。对自己的文化要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是解放题材的最大动力。”吴子牛强调。

欧洲永远有最高级的艺术和最低俗的东西并存;美国奥斯卡的前夜还有金酸梅奖。在他看来创作是自由的、并存的。

 

一个人不能永远站在潮流前方,要在创作的沉浮中往前走,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新鲜空气进来,创作题材繁荣了,文化才更自信。

中国有很多了不起的题材,比如像儿童电影,但可惜的是这类题材实际上已经在中国消亡了。吴子牛感慨,如果现在还有人能拍出好的儿童电影,他会第一个站起来向导演致敬,否则,是在中国的下一代、在中国的未来面前犯罪。

 

“中国人是否看国产电影,就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有多高。我们能解放题材,才能跟国外电影站在同一高度”。

 

 

十佳导演

吴子牛:国家一级电影导演,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湖南省影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第五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之一。多次获得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以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国内外大奖。代表作电影:《候补队员》《喋血黑谷》《晚钟》《火狐》《欢乐英雄》《南京 1937》;电视剧:《天下粮仓》《大明天下》《贞观长歌》《汗血宝马》《大国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于成龙》等。

 

​ 文章来源:(洪 平  编/ 杜若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