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怎样创作》
2017-08-18 07:54:04

来源:公众号 国家广电智库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该如何创作?如何将思想性、艺术性           和观赏性融为一炉?当前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秋收起义》呈现诸多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秋收起义》真实生动再现秋收起义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用还原历史的叙事方式、崭新的视角、青春的气息、创新的艺术手法,生动鲜活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卢德铭等革命先驱组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传奇岁月,谱写了一曲理想闪耀、激情澎湃、铁骨铮铮、勇往直前的“红色青春之歌”。

 

 

一方面是艺术上的创新突破。

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就怕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符号化、图解化、片段化。《秋收起义》电视剧跳出了这一框框,把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实讲述得真实感人、正气昂扬、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第一,讲述完整的故事。

该剧围绕秋收起义,真实完整地呈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革命史诗,全面追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模式革命道路的由来。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秋收起义》电视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起源的一次全面追溯,再现了秋收起义所开创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打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地宣布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新军阀蒋介石彻底分道扬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创立了新型人民军队,通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在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成为建设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高举土地革命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确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围绕秋收起义这一核心历史事件,电视剧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但不甚了了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成一线,还原为历史真实发展逻辑。从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夜袭共产党机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徐徐展开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不久,“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接连向年轻的共产党袭来,一系列历史事件步步紧逼,终于促发中国共产党举行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面对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员的腥风血雨,中国共产党该做怎样的选择?全党上下急切求索,是委曲求全与蒋介石合作继续北伐,还是依附汪精卫挥师东征讨蒋?面对急剧恶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是继续对共产国际惟命是从、照搬苏联模式,还是走自己的道路、搞好土地革命、建立自己的武装?一系列历史事件,不断的思考、争论与探究,推动着故事发展,也全面深刻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走出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模式革命道路。

 

 

第二,讲述真实的故事。

不回避失败,不回避错误,不回避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秋收起义》电视剧在展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没有回避党在建军史上曾遭遇过的各种波折。例如,对于陈独秀、张国焘、余洒度等经历复杂的真实历史人物,以及几路起义军领袖的中途离场,基本上都还原了人物原型、事件真相,令人信服,让剧情更具感染力。再如有一个情节,在秋收起义连吃败仗后,很多士兵选择逃跑,对此,毛泽东没有强行挽留,而是给士兵分发路费,放他们回家。这个情节体现出了毛泽东豪迈豁达的人物魅力,更展现了当时中国革命充满坎坷,并非一帆风顺的真实情形。大浪淘沙始见金,只有经过革命锤炼,坚守革命信念的战士才能成为真金,才能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罗荣桓、何长工、陈士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第三,塑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青春群像。

《秋收起义》电视剧是中国革命起源的探秘者,也是红色青春的记录者。电视剧打破以往党的领导人必须用特型演员、明星演员扮演的窠臼,大胆启用一批“生面孔”年轻演员,以青春昂扬的格调,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这群当年只有二三十岁的革命先驱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之气、英武之气和豪迈之气,是关于年轻革命者的一组群雕和一部史诗,表现出了“少年中国”“青春中国”“热血中国”的特质。剧中,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时时在高层会议上据理力争,在黑暗中为中国革命探寻正确的道路;只有22岁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撤退,亲率一群年轻战士断后,与追来的敌军殊死拼杀,全部壮烈牺牲,气壮山河;同样年轻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指挥发动了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这些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灵震颤。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用鲜血染红军旗、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作出了挽救国家、造福百姓、可歌可泣的惊天之举。

 

 

第四,塑造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伟人形象。

电视剧有这样一个场景,受命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从安源赶往举事地点江西铜鼓,因为路上遭遇民团追捕,毛泽东与陪同的同志走散,鞋子也跑掉了,脚又受了伤,只身一人拄着拐杖一步一瘸赶往遥远的目的地。半夜到了一个镇子上,没有一家旅馆可以为这为夜行人敞开,夜深人静,冷月当空,原来已是中秋之夜!毛泽东举头遥望明月,想到在湖南板仓等待他完成任务早日回家团圆的开慧和孩子们,心中不免凄然。这样的情景不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辛和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牺牲。

 

 

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内涵上的创新突破。

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就怕把思想内涵口号化、说教化。电视剧《秋收起义》突破了这一局限,生动真实地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寻根求源,阐释清楚,不是靠说教,而是从主人公毛泽东的言谈举止中“自然流淌”出来。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积累和总结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秋收起义》剧中,这一活的灵魂无时无处不通过毛泽东的所言所行散发出光辉,发挥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是如何在战火中逐步淬炼而成的。

剧中的毛泽东不崇洋媚外、不盲目信奉权威,不教条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对于“实际”的了解和掌握,来自于他深入细致、随时随地的调查研究。剧中所呈现的几个细节给人印象深刻: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期间,很多共产党人沉湎于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北伐的胜利喜悦中,而毛泽东却一头扎进湖南乡下搞调研,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实现共产党自身革命理想的道路,写下指导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回板仓探亲,只有一晚的停留,他还是请杨开慧马上找到一些农民、商人、作坊工人代表到家里座谈,了解民情民意;秋收起义每打下一处城镇,他都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找到当地农协农会、百姓代表调查了解当地各种情况,以做到对所处环境了然于心,为下步行动提供决策参考;秋收起义行军途中,他注重在普通士兵中进行调查研究,参与班组讨论,听取意见建议,从而作出整编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英明决断。

 

 

一切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为劳苦大众得解放而打天下,《秋收起义》电视剧以无数细腻的情节刻画了毛泽东这样一种工作方法和不变情怀。无论在安源煤矿、在湖南农村、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是在领导秋收起义行军途中,他都始终在工农兵群众当中,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同吃同住,把他们当亲人,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目标。因此,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决策总是能得到大多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支持。而实践一再证明,他走群众路线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多次挽救人民军队脱离危难,走向发展壮大。 

《秋收起义》中我们看到,是毛泽东在党内首倡要独自自主建党建军。他认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共产国际很难领导好中国这样一个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大国的革命,几次向党中央建议要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第三集有个细节,在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血洗长沙,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武汉国民政府、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都对此漠然视之,毛泽东当即就向党中央建议:“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何况鲍罗廷也不是我们的救世主。我们的事情,湖南的事情,要靠我们自己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秋收起义》电视剧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为当前的中国银幕荧屏增添了一股浩然正气,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进一缕清新之风。该剧也会与热映影片《战狼2》并驾齐驱,在整个视听领域刮起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的狂飙,扫除“信仰虚无、娱乐至上”的颓废萎靡之风,引领“少年强则中国强”“趁年轻、干大事”的青春风潮和家国梦想,更会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找回初心、重塑情怀的思考与实践。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