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的创作播出和管理正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具有正面价值导向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同时,网络播出平台、制作机构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把关不严或措施不力的“无心之错”和“无能之错”时有发生;内容创作者导向意识不强导致作品格调低俗趣味狭隘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加强对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的导向引导,建设“讲导向、有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是推动网络视听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将“正面引导”作为实现导向全覆盖的根本
加强创作的价值引导。当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力用户,网络视听内容宣扬或蕴含的价值主张对年轻群体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主旋律影片《战狼2》票房屡创纪录就有力说明当代年轻人依然推崇有筋骨、有正气的优秀作品。在网生内容领域也出现《了不起的匠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弘扬民族风范、歌颂革命情怀的品质之作。但整体看来,泛娱乐之风依然盛行、尚奢靡之气仍未尽去,从创作源头加强引导始终是固本强基的关键。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创作符合“四个有利于”标准的优秀作品,“有心栽花”而不能寄希望“无心插柳”。另一方面,加大对宣示主流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作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具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的作品,让蕴含社会责任、人文情怀、民族气度的内容成为主流。
把“评奖评优”作为重要抓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评奖评优,每年通过举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网络视听原创作品评选、展播,以及设立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资金等方式引导创作、加强扶持;各地广电机构也通过形式多样的评选助推精品力作。评奖评优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倡导向、抓创作的有力抓手。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选规则,提高“价值导向”评分权重,设立正能量作品专项奖,建立评奖“引领示范”与“帮困扶弱”双效机制。同时,适度扩大“评奖评优”范围,将表彰对象从作品扩大到编剧、导演、主持等创作者以及制作机构、传播平台等,从成品延伸到源头剧本、策划方案,使导向意识、导向思维渗透到创作的各环节、各要素。
以多种方式扩大优秀作品影响力。目前,对优秀作品宣传的方式单一,影响力有限,价值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作品更要运用新的传播机理,探索新的传播路径。先网后台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立意高远,但却没有因为“阳春白雪”的定位而隔离了普通用户,反而通过发动数万人参与信件推荐而获得广泛关注。类似的前置宣传值得借鉴,而碎片化、IP化运作等后续开发的方式也值得不断创新运用。
二、把“融合监管”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导向全覆盖的基础
建立网络视听融合监管制度框架。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历次联合行动证明,多部门通力合作往往事半功倍。因而,应建立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系统配合的监管合力,同时建立多部门共同遵循的监管制度,改善执法尺度不一、宽严有别的状况,在融合监管的框架下提高查错能力和纠错效率。
完善融合监管实施体系。监管重在执行,也难在执行,有力有效的实施手段是前提。我国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监管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各地监管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各地方要通过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责任到制,将监管任务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建立覆盖和贯通多部门以及中央到地方的监管技术体系,提高监管力度、强度和效力。
强化融合监管奖惩措施。当前惩治手段常常因方式单一、力度不够而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创新匹配互联网特性的惩戒方式,避免惩而不戒;二是适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强度,提高违规成本,改变罚不当罪的状况;三是适时推出“黑名单”制度和黑名单共享机制,对失信失德的机构和个人给予长效制约,给心存侥幸、路走偏门的想法敲响警钟。
三、把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作为实现导向全覆盖的关键
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人的素质和觉悟是导向工作推进的关键,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引导应被放在突出位置。目前的培训机制尚未覆盖所有从业人员,甚至很多关键岗位人员导向意识薄弱。因而一方面要完善培训制度,将现有政府主导的培训扩大到相关机构的内部培训,使“讲导向”内化为所有从业者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激发行业领军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人际传播互动提升为导向示范和价值引领。
探索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2016年北京市率先开展互联网从业人员专业职称评价工作,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级别职称。这一措施一方面保障了从业人员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利于加强对从业者的引导和管理,通过提高行业门槛保证从业人员专业上、思想上达到相应水平。
探索在新媒体领域贯彻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在视听新媒体机构建立健全党组织,开展各项政治学习和党建活动,将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推广“骨干是党员,党员是骨干”实践经验,使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党组织成为坚持正确导向,强化舆论引导的战斗堡垒。
来源:公众号 国际广电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