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亿到冲击500亿,中国电影产业迎来转型新升级》
2017-09-26 09:17:21

​​从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到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报收457.12亿,“中国电影速度”令世界瞩目。

在过去五年多的电影发展进程里,一个明显的市场趋势是,暑期档、春节档在全年票房产出中优势逐渐明显,而在过去备受“宠爱”的贺岁档却呈现连续走低的态势。从具体数据看,历时三个月的暑期档稳定保持全年25%-30%的市场份额,春节档的票房产出占额较大,2016年春节档7天市场份额超过6%,从带动一季度票房高企来看,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之下,这一年的贺岁档虽然时间跨度大、影片数量多,但所占份额始终未能超越2012年。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五年以来内容的丰富、终端建设的完善、观众观影习惯的养成,令电影消费的表现形式已不再是年底的集中爆发式,而是渐次表现为全年频发的日常消费。

 

《2012-2016电影市场收入指标》《2012-2016电影市场收入指标》

 

单片天花板提高、小众片突围

2012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经验不断被突破、记录不断被刷新。五年多来,全国累计有180多部影片票房过亿,548 部影片票房过1000 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捉妖记》《美人鱼》在问鼎年度票房冠军之外,还带动国产片的单一市场票房突破10亿、20亿、30亿新高,与此同时2017年暑期档上映的《战狼2》也打破了56亿的单片票房天花板。

在单片票房天花板不断突破的同时,一批票房超过或接近10亿的电影也集中涌现。《湄公河行动》(11.83亿)、《港囧》(16.19亿)、《夏洛特烦恼》(14.44亿)、《心花路放》(11.65 亿)、《煎饼侠》(11.58亿)、《寻龙诀》(13.74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2亿)、《盗墓笔记》(10 亿)、《长城》(9.79 亿)……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这些影片尝试从类型创新和现实观照两方面入手,通过扎实的剧作和制作水准,建立起优秀的国产电影和观众联系的纽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在集体突围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产业前端释放出积极的市场信号,带动更多真正体现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的作品连续涌现。

 

《2012-2016国产片票房区间统计》《2012-2016国产片票房区间统计》

 

电影市场的繁荣也体现在动画片、艺术片、纪录片等小众类型的市场突围上。动画片是近年来市场成长性较好的片种,在以往“合家欢”动画的基础上,一批优秀的热血动画集中涌现: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5.64亿),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9.53亿的国产动画片票房新记录,2016年《功夫熊猫3》直接将国产动画票房推至10亿新高;纪录片方面,2014年上映的纪录、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斩获6.9亿票房,2016年《我们诞生在中国》6605万,2017年《二十二》票房1.7亿,其它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重返狼群》也都收获一定的市场认可。此外,《狼图腾》(7亿)、《白日焰火》(1亿)、《白鸟朝凤》(8905万)、《冈仁波齐》(1亿)等小众的艺术影片也成为所在档期的重要票房产出。

 

“+战略”背后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关于院线、影院市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战略”的提出。作为行业的排头兵,万达电影院线和大地影院一直占据市场第一梯队的位置,并走出了两条“特别”的中国现代化影院发展路径。具体到二者的经营理念而言,万达院线依托集团的产业链优势,高端起步、逐步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大地影院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坚持在没有电影院的地方建影院”,从二三线城市起步,在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后,通过对橙天嘉禾影院的收购,补齐一线城市的市场布局。

 

《2016全国院线经营情况》《2016全国院线经营情况》

尽管二者的发展路径相距甚远,但它们在2015 年却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战略”。可以说,“+战略”是第一梯队院线、影院在调整期应对市场竞争的比较重要的策略,是对单银幕产出下降、影院利润空间收缩等实际情况做出的积极反应。

 

以万达为例,其“会员+战略”的提出就依托其庞大的会员资源优势,从“会员+游戏”“会员+跨界”“会员+衍生品”等方面入手构建电影娱乐生态圈。而大地同年推出的“电影+战略”致力于打造“电影+创意互联网”“电影+创意餐饮”“电影+创意零售”等多业态经营的体验式影院生态圈。不仅为电影族群提供完整、便捷的全流程电影服务,同时深度经营会员体系,用大数据驱动会员的运营。

 

新常态、新挑战、新平衡

五年多来,中国电影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难能可贵的是,“中国速度”并不满足于粗放、低效的盲目扩张,而是在跻身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前转舵调整。经历了今年暑期档的“低开高走”,乐观预期2017 年的市场增幅较上年将有大幅提升,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轨道。

电影市场是围绕产品—影片,渠道—影院,消费者—观众建立的一种平衡生态。过去的五年,中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已成规模,2017 年中国银幕数量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对于一个年产电影近700部影片、拥有4.5 万多块银幕的电影大国而言,电影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面对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电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关键”发展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层出不穷。繁荣不会从天而降,困难不会自动消失,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型升级尤其需要苦干、实干。


《2012-2016国产片、进口片市场份额》《2012-2016国产片、进口片市场份额》

互联网技术在电影领域的深度渗透,多屏时代的消费升级,带来了一些新趋势,也为中国电影人提出了全新课题。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强影院放映技术管理、提高电影放映质量的通知》《关于做好电子商务售票工作的通知》,以敏锐的市场觉悟及时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规范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电影市场体系,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环境是主管部门对电影市场的一贯要求。规范市场是高速发展期的加速器,也是市场调整期的一道良方。为了遏制市场上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偷漏瞒报等不规范行为,五年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严厉打击在影院盗录影片等侵权违法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前者从票务软件市场准入制度、票务软件市场应用管理、规范影院经营、加强行业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五个方面规范市场。

 

创作优秀影片是电影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2017 年是中国电影“创作质量促进年”,电影人将以“百部重点主旋律电影选题规划”为引领,持续深化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电影新力量”科学健康地蓬勃生长,从“高原”向“高峰”奋勇攀升,着力打造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作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国产影片观众满意度。

“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这既是2016年第十三届长春电影节上的电影人所达成的“长春共识”,也是中国电影人应对电影市场发展“新常态”的力量源泉。2017年中国电影已经正式进入“法治时代”,相信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保障下,在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 

 

作者:林莉丽

来源:中国电影报(原文有删减)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