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二 策/ 钱 婧
Sayings:
前头《甄嬛传》《芈月传》的余热还未消散,陈敏正参与制作的超级网剧《沙海》和张艺谋执导的《影》又将在明年和观众见面,我们在通州的工作室里见到了这位服装造型界的大咖,也许是从事造型工作的缘故,已经五十多岁的陈敏正看起来不太像一个“60后”,他梳着利落的小辫,踏着一双打着铆钉的皮靴,对于“大咖”这个称谓,他连连摆手笑道:“没有大咖,没有大咖...这个真的不是谦虚,我们每一个创作者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你去学习、探索和研究,真的是这样,没有什么所谓的前辈和大咖。”
陈敏正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着他独特的从业经历,1970年到1974年期间,陈敏正在剧团做舞蹈演员,这一时期陈敏正管自己叫“悲催的伴舞者”,但是1974年的一场大病,让他告别了舞台,直到1976年复出以后,他才开始学习化妆。一开始陈敏正是在做演员的时候给自己画,旁人看他画的好,就让他帮忙画,在那个一切都要组织上安排分配的年代,有这项特长的陈敏正自然而然的被化妆老师看中,就这样被分到了化妆组,开辟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再到后来,陈敏正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电影化妆专业,又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师从李遵训,直到1982年回到山东开始拍摄《水浒》系列,才正式跨入电影电视服装造型这个行业。回忆起那个年代,陈敏正清晰的记得,那个时候拍电影还要画设计图,按着画好的设计图去全国各地找演员。此外拍电影的时候也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有监视器可看,每次都需要站在摄影师后面和摄影师一起找穿帮,需要一直盯在现场。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剧开始兴起以后,陈敏正也接了大量电视剧的工作,对比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表现形式,陈敏正总结说,电影是放在大荧幕上的,所以它对细节的要求更高,品质更好,但是电视剧也有它的优势,对于电视剧化妆来说,它时间紧体量大,操作机会多,在电影里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可以一直等着它解决掉,但是电视剧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就得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找个替代方案,这些都是一种锻炼。
Part 1
深入生活体验方能捕捉细节
2013年,电影《西藏天空》拍摄阶段前夕,陈敏正已经在西藏体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本地生活,对于西藏不同身份,不同地区的人的穿着打扮,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弄的“门儿清”。
他举例说,比如我们以前一提到藏族服饰,可能立刻就想到一个藏袍的样子,前面有个像钱褡子一样的东西,上面有些横条,还有一些斑点,只要是西藏题材的剧,上来就给弄一个这样的东西,小姑娘也给弄一个,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在西藏那是已婚的象征。所以说未婚的就不能做这个。“当时电影里有个角色,一个未婚的小姑娘,但是要求她出一个标准的藏族形象,那怎么办,我们就把那个斑点改了,也没有那个横条,然后在上面装了点藏饰,改完之后我们去征求当地人的意见,这样就好了。”
再比如说氆氇,西藏的衣服很多都是拼贴起来的,氆氇实际上只有一尺一的宽度,不符合织机的那种宽度,决定了他们衣服的裁剪方式是全部拼起来的,而且他们用毛织成毡子,那个毡子就很厚,不能用缝纫机一扎,对接完再给它一熨,那样出来的那个味道可能就不对了。“所以就必须要搭在一起,手工给它扦起来,扦起来的衣服就很像传统的藏族服饰,你用机器做出来的衣服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到了拍摄《辛亥革命》时,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个年代的中山装一般是毛料的,但是陈敏正感觉那个照片里的料子怎么看都不像毛料,因为褶皱感不一样。陈敏正翻阅了大量孙中山的早期历史资料,最终决定用卡其布来代替中山装的毛料,卡其布过于软,陈敏正就用制作毛料的方法给服装贴上衬贴、垫肩和胸针,做出来一看,那个质感和毛料不同,但是它还原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照片里衣服的那种质感。
提到《辛亥革命》,陈敏正还补充了一个小细节,当时扮演孙中山的演员赵文瑄头发是比较硬比较粗的,还有点自来卷,“他(赵文瑄)祖籍是山东人嘛,可能有点北方人的感觉”,而孙中山是广东人,头发比较细软,在做造型的时候,陈敏正首先是给他头发一组一组撩起来剪薄一些,再用现代材料给它做了软化和拉直,即便是这样最后出来的孙中山的形象头发还是太厚,陈敏正于是又一层一层吹,吹一层定一层型...
Part 2
创作者要对生活有丰富的想象力
《苍穹之昴》、《甄嬛传》、《芈月传》,陈敏正向我们透露,做这些清代戏之前,他一定要重温一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尽管拍摄《末代皇帝》那个时候布料没有那么丰富,头饰材料也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把东方色彩元素都整合在里面了。陈敏正举例说:“比如里面奶妈的发饰,是一个老照片里面,云南地区的造型,你可能觉得有点离谱,但是仔细一想那个年代的清廷富有四海,全国各地的东西都可以拿到宫里来不是吗?最重要的是贝托鲁奇把这些中国元素组合的特别完美,所以我在做清宫戏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片子仔细的重新看一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视点,不同的感受。”
所以在做《苍穹之昴》的时候,陈敏正意识到,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物件越来越丰富,其实这给了创作者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在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创作材料和手段。
所以陈敏正平时经常会收集一些生活里的东西,在做不同的题材时,可以为它的设计多添加一些生动的元素,也可以有更多的设计空间。陈敏正把这种创作时的心态戏称为“过家家”,他解释说:“因为有些剧本来就是一个架空历史的设定,是一个茶余饭后赏心悦目的东西,并没有承载太多的真实历史,所以大家不要搞得那么严肃,只要合适就好。”
《甄嬛传》的人物比《苍穹之昴》多,在这种情况陈敏正考虑让人物的辨识度更高一些,且《甄嬛传》的篇幅更长,观众看久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陈敏正考虑尽可能的做出一些改变,从角色进宫入选到一步步发展成长,在这个过程里她的妆容和配饰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这样使得观众带入感比较强,不会视觉疲劳。
《甄嬛传》还颠覆了观众对于传统清代戏旗头板刻板的印象,剧中大小不一琳琅满目的旗头板令观众称赞不已,而这样的设计陈敏正想得很简单:“你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想想,如果换做是你,每天头上顶着那么一个大头套转来转去,多累啊,皇上又不是每天都能碰见。所以我们就给做了好多小的旗头板,各种各样的。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另一方面当时我们也参照了许多慈禧太后留下来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她有大中小各种型号的旗头板。我们过几集就要给它做出一个变化,也是为了观众摆脱视觉疲劳。”
Part 3
影视创作环境的“坏现象”
对于当前的影视创作环境,陈敏正也有一些自己的不满。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在妆面上应该更勇敢的面对“真实”,服装和造型应该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层次感,不论是富丽堂皇还是简简单单,都应该有它符合情境的设计感在里面。“我们现在国内很多剧看起来服装都很华丽,造型很精美,但是你看一个剧再看其它几个剧你发现几乎没什么差别,都是一个样式的华丽精美,就是说很多时候都是在追求一种眼花缭乱的凭空堆砌,这不是一个高级的创作。”
陈敏正进一步指出,此外还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一些女演员来试装,一上来就先收腰,突出身材,再把自己妆面画得美美的,连女八路都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的装束,又好气又好笑。陈敏正始终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有一种亲和力,一种时代气息,演员在进入那个剧的角色时就应该尽量朝着那个时代的感觉靠近,然后在那个环境里面再去寻找美的东西。“就好比《悲惨世界》里面,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角色剃了头发穿成那样,但你还是能感觉到那种美感。”“所以说不是一尘不染的那种才叫美,美是有层次感的。”
说道国内的影视服装化妆行业现状,令陈敏正感到头疼的一点是,我们的制作和播出的周期拖得太长了,导致了我们的影视剧里的“时尚”呈现出一种滞后性。比如说韩国,他们的拍摄和制作期结束以后很快就能播出,而我们可能一部剧今年拍完剪完到上映都是明年的事了,“我们借助今年的时尚元素做出来的东西,到了上映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所以陈敏正感慨道:“我们永远也赶不上时尚。”
所以在做《秦始皇》这部电视剧的时候,陈敏正一方面也考虑到这部剧是一个历史正剧的定位,故而在演员的口红颜色上没有采用当年的流行色,而是用了最朴素的一种红色,然后在口红的轮廓线上做了一番设计,这样的妆容陈敏正看来,是最舒服最完美的,不论多少年以后再重播,看起来还是一样的赏心悦目,永远不会过时。
陈敏正最后说道,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审美趣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面对最新的时尚和风格时,我们的感觉未必完全准确,“所以我的助手都是年轻人,一个新的造型出来我会叫大家一起来探讨——制片、导演、演员、助手的声音我都会认真去考量,去琢磨,所以回到一开始说的,面对新的一个题材时,你永远都是一个学生。”
陈敏正,服装造型设计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首席造型设计师,从业四十余年,代表作品包括《沙海》《影》《芈月传》《甄嬛传》《辛亥革命》《雪花秘扇》《苍穹之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