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大热的IP剧在去年出现下滑迹象,尽管IP剧越来越长,50集打底100集不多,制作成本也是一路狂飙,最早几千万投资就能上天,现在三四亿都等闲,但口碑却是一路跌破发行价,再难挽回。
从2014年IP剧兴起到2017年,仅仅三年而已。种种迹象表明,被不少业界名人批评的“大IP+流量=名利双收”的粗放时代过去了。或者应该说,靠着流量明星和IP自带的粉丝来冲量的赚快钱模式,兴盛和失效一样快。
然而,急着为IP的衰退鼓掌,其实和之前一味鼓吹IP的万能一样,都是把IP妖魔化的表现。近一两年来成为热词的IP,不过是为了资本及背后的急功近利背了锅。
放眼全球,在影视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并非没有IP成功的例子,比如美剧《冰与火之歌》 和日剧 《大奥》。它们都来自于有强大号召力的IP底本,同时也是成熟影视工业的外显结果,是整体的好故事、好演员、好制作产生化学作用的结果,并非单项元素的成功,更没有什么砸钱就能解决的捷径。
举个例子,日剧 《大奥》 的原作是吉永史的漫画。在改编成剧集的过程中,漫画分格被直接复制到电视剧镜头上,构图、姿势乃至于服饰上的家纹毫无区别,活生生从纸面的2D活化到了3D世界。
然而美国和日本的模式很难被我们直接复制,除了工业化程度不同之外,我们的IP大多来源于网络文学,改编难度本来就很高,因为原作的完成度不够。这些作品都来自网络连载,主线和戏剧冲突都是为了连载服务。而作者日更一万是基础,全文数百万乃至于千万字的长度都是常态,也决定了小说很难塑造人物的成长弧,只能是最基础的性格一成不变。且很多支线情节的注水,也冲散了主线冲突的激烈性。这注定了,在中国改编IP要成功,必须是对原著大刀阔斧的、碎片化的改编。
口碑大热的 《河神》 《无证之罪》 可以说探索出了中国IP改编的一条路:电影班底+强剧情+对人性的开掘。这种模式令本来平庸的原作脱胎换骨,转化为精彩的影视作品。
金牌制作人侯鸿亮谈及IP改编时说过,“IP就像选演员,我们有一个角色,要去找一个合适的演员,我们看到一个所谓的IP,基础是能够改编成电视剧……我觉得IP的编剧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IP再好也不可能直接去影视化。大家不要买椟还珠,忽略了最主要的东西。”
说到底,IP不必被神化,也不该被妖魔化。艺术创作不是金融产品或者互联网创业产品,提出一个模式就可以无限分裂增长和普及。它非常依赖人力与智慧,又夹杂了太多感性和不确定。就好比互联网创业,真正改变时代的创新是少数,最后能成功的,大部分胜在团队强大的执行力上。点子难吗? 不难,难的是后期的完成度。
观众已经在改变,从最初的有华服有颜值就照单全收,到可以出教程分辨抠图与实拍,趣味在渐渐回归正途。这样的变化正反过来倒推制作方提高水准。现在一出戏不行,已经不能让IP“背锅”,也不能让观众的品味“背锅”,制作方也是时候调高一下对自我的要求了。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