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对影视行业乱象零容忍 建议用刑法来处罚》
2018-03-14 02:39:58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电影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在艺术创作上,不同题材、类型的作品百花齐放、各领风骚;而在市场反响上,票房数据也屡创新高。但在这繁荣的行业现象背后,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做法,比如票房注水、收视率作假、买卖点击量。

 

自2015年某电影“狠”刷票房被曝光后,影视行业开始受到了多方监督,但以上情况还只是冰山一角。

 

目前正值全国人代会召开期间,影市行业乱象的整治方法也是一个火热的议题,不少媒体也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综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光明日报》:遏制造假,要靠立法

 

数据造假在业内已不是潜规则,而是明目张胆的做法,甚至有种说法是“10部剧里,有9部要靠刷”。以电影票房注水的现象为例,在近日正式施行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明确了“偷漏瞒报票房”的惩戒措施,加大了惩处力度,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吊销影院执照,且5年内不得从事该项业务。

 

但新规是否能遏制住票房作假,还有待观察。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已达882亿元,电影票房达457亿元。市场规模巨大,造假手段也让人眼花缭乱,这需要法律条文的细化及执行力的落地,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遏制数据造假的另一方面,是要丰富评价渠道,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正如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评价网站豆瓣,其多年来不断修改评价规则,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如今已成为较有公信力的评分网站。包括豆瓣在内的一些评分网站启示我们,在文艺作品百舸争流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应当百花齐放,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可以交叉验证的评价体系。

 

《新京报》:电影票房造假就是诈骗

 建议用刑法打击

 

假票房和假收视率,就像假食品一样,最终污染的是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在今年开春后,不仅电影院里“幽灵场”死灰复燃,而电视剧的“造价成本”也持续猖狂,购买一集收视率的成本在30-50万,而一部电视剧的造价成本可能高达几千万。

 

 

对此,全国人代表曹可凡认为,对于违规操作的公司来说,应该吊销从业许可证、并向司法机关保安或提起诉讼;而对影院来说,管理部门也应该介入票务销售管理系统,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除此之外,对收视率来说,应该实现多种收视率调查模式共存的局面。

 

而为我国电视剧创作了无数精品的编剧赵冬苓认为,收视率造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广告商,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商业欺诈,应用刑法打击。

 

《东方网》:治理票房造假,宜堵更易疏


在依法严查重管的基础上,施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同时,建立文艺创作综合评价体系,从思想、创新、艺术、美誉度、专业度等层面进行综合把控,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仅占较少比重。特别是,应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管、播出、出版平台的把关、制作机构的文化责任、行业组织的引导和自律等“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踏踏实实地创作出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合一”的主旋律文艺精品。

 

 

针对票房作假的现象,在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有明确规定,如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情节严重者除了罚款之外,还将吊销许可证。

 

但行业乱象,也涉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需要综合性的管控。而在电影方面有效管控之后,在电视剧和网站等其他领域,是否可以效仿,或者采取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仍需要大家一起监督。就像全国政协委员陈凯歌说的那样,影视行业存在虚假票房现象,不仅是电影制作损失,也是观众和国家等所有方面的损失,“这件事情,要靠国家,也要靠社会,一块努力,非解决不可。”​​​​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