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乃锐(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主编)医生、律师、IT、金融、设计师……印象中,现代职业剧的大范畴下,似乎并不包括“工人”这一栏,至于原因,或许是以往的工业题材影视作品里,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讲老一辈人的故事,讲他们是怎样从“一块门板、两条板凳”起家兴业的。而这次《麓山之歌》的出现,带给人最大的感觉其实是,工业的故事终于有“后传”“新传”了。应该说,这是一次率先、大胆、有魄力的尝试,因为截至目前,它应该是国内第一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瞄准制造业工人、技术专家、企业管理者,梳理重工业最近几年行业发展曲线的电视剧。但尝试,就意味着冒险。仙侠奇幻、爱情甜宠,看看在这个暑期档不断被市场反复证明了的爆款,大概知道,拍相对冷门的工业题材,其实是件更费力、更费工的事。对编剧来说,如果关起门来抱着电脑,不采风个半年以上,也许连半集工业故事的剧本都敲不出来;对于剧组来说,高度自动化的现代车间生产线,不是靠搭搭景、加几块绿幕,就能抠出工业风的;对于演员来说,背下小数点后一百多位的圆周率,也不像是九九乘法表一样,张口就来。工业剧不仅难写,也难拍。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想走这条路?这里面的矛盾,和剧中的发展路径之争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在麓山重工面前,可选择的路并不止一条:方锐舟可以推行“重工换金融”,明德江可以“押宝”环卫机械,而卫丞就是一心死磕核心技术突破。这里面,任何一条其实都算是出路,但最难走的,应该就是卫丞选的这条。在剧里,副省长邱沐阳曾经说过一句话,“难,才值得做。”如果用卫丞的话来说,“因为难,所以有所得。”拍一部这样的剧,究竟值得在哪里?这是对5.0工业时代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观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历过那个“鸡毛飞上天”,靠卖掉8亿件衬衫去进口一架空客飞机的时代,但,那已经变成了过去的老黄历。到今天,中国人的底气和自信,更多的是靠先进的装备制造业,靠世界一流的智造水平,靠过硬的实体经济。在这场深刻的变化中,支撑着这场变化的重工业、重工人,不应该成为荧幕上的缺席者,这个时代应该拿出一个全新的故事,用镜头为他们留存些什么。这是主流叙事浪潮里泛起的一泓清波。就在今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点电视剧不下15部,《麓山之歌》是其中唯一一部聚焦重工业时代风采的作品。乍看上去,标标准准的“献礼体”——歌颂重工业的发展和成就,呈现年轻人的热血和担当,倾诉老一辈工人对于工业、工厂的深情和热爱,这些我们能想到的,《麓山之歌》似乎都做到了。那么,在完成献礼任务的同时,这部剧还做了哪些?不以爱情线为核心的行业剧,如何通过群体画像讲好故事;现实题材和献礼题材之间,彼此融合的边际空间其实大有可为;舍弃“高飘远”,朴素地写出生活味、烟火气、平凡感……跳出装备制造业的范畴,真正决定《麓山之歌》能否起到激活工业题材创作活力的,还是它对于诸如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这是一次共情化的价值引领。以重工业发展为背景,通过拆解转型浪潮中的个人选择,《麓山之歌》带着观众一起走了一段通向峰顶的路,有崎岖,有险峻,但终究会看到最想看的风景。它让无数观众贴近了全国2亿技能劳动者的脉搏,看到了他们的热爱,他们的精气神,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职业剧,如果能够做到让非该职业的人,对这个职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印象,也同样意味着,它的创作是有价值的。现在看来,《麓山之歌》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