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节交易展完美落幕 成交数额成机密》
2011-06-10 02:24:17


      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于6月9日完美落幕,本届交易市场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00家电视台、影视公司和发行商参展,中外专业买家也超过600名。
      北京晨报6月10日报道 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于6月9日完美落幕,本届交易市场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00家电视台、影视公司和发行商参展,中外专业买家也超过600名。整整四天的交易展中,第二天人数最多最集中,第三天便开始处于深度交流中,到了第四天展厅明显冷清,因为国内影视公司的交易已经不局限于展厅内,而海外市场便成为展厅中的主角。

     “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完美落幕时,相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四天中成交数额的情况。记者从采访中得知,相比以往,今年各家的成交数额成为机密,不过都表示:“本届电视节获得的比预期的要理想,不论是在成交上还是在品牌树立上。”

不求华丽,靠特色取胜

     今年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各家的展厅不同于往年是“靠特色取胜”,类型也明显更加多样化,从单一的电视剧交易平台转向栏目、动画、剧目等多元化的内容平台。除此之外,新媒体的集体亮相也成为本届节目市场的靓丽风景,以腾讯为主的网络视频纷纷设立展厅,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上海电视节的交易市场,本届节目市场,各参展单位不再一味的求华丽、求规模,甚至交易功能也逐渐减弱,而是以树立品牌、秀特色成为影视公司参展的重点。譬如,某展厅有几位男模特儿赤膊、女模特儿穿三点式泳衣坐在吉普车上秀各种动作,而对面的网络平台门口则站着一群“兔女郎”,而有的展厅在最后一天竟然玩起了“卡拉OK”,张纪中工作室的展厅更是打造成“客栈”形式,除了“菊花醉”再没有推广任何作品。

      另外,以往的电视节上,不管大小影视公司主推的无外乎一、两部正在制作或已制作好的电视剧,甚至有一些制片人或者老板背个包,拿着一个企划案到交易市场转转,搜搜信息。其单一性、个体化非常明显。而今年,除了搭建大展台、办各类见面会、看片会以外,也逐渐向集聚化、产业化转型。

延续“风向标”功能

      上海电视节一直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中国电视产业的风向标之一,而本届这项功能依然得到了延续。今年在节目交易市场上展出的剧目依然能够反映出2012年电视剧的编播新风向。从大小影视公司所推荐的剧目能够看出,除了献礼剧当道,古装剧持续回暖,偶像剧越来越国际化之外,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引进剧方面不再是被韩剧“独步天下”,泰剧也开始初露锋芒。

      北京阳光盛通文化有限公司制片人唐烜告诉记者,每年电视节交易市场中,不仅仅能从各家影视公司所推出的剧目看到次年电视剧的主流方向,值得肯定的是每年买片方到各家参展单位中所关注的电视剧,必定也是最近主销和畅销的作品。

      不过为了顺应地方特色,影视公司会分别推出不同题材剧来对应南北电视台的口味。从今年的买片方关注情况看,北方电视台更加关注主旋律的红色题材剧,而南方就偏向于偶像都市题材剧,海外购片方自然对古装、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加感兴趣。

海外展台,本届最务实

      6月9日最后一天“国际影视节目市场”明显人流量不如前面几天,甚至不到中午12点,一些国内影视公司已经悄然离去,只留下空空的展厅。相对冷清的交易市场中,这高达40%左右的海外展厅反倒显得格外热闹。


      相对于往年今年海外展厅不再局限只对电视剧的展示,记者在这40%左右的海外展厅发现除了推广影视作品外,美国展厅中也推出了非常火爆的电视栏目,也不乏有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的宣传展台,甚至韩国三大电视台带领5大影视公司都现身电视节。除此之外,海外展厅再不是韩国、美国的天下,意大利、泰国、巴西、新加波、菲律宾等都不再忽视中国市场。

      记者从意大利展商中得知,他们来到上海电视节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和宣传为主,而是非常务实的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合作,除此之外他们也希望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剧目能够引进回国内。就此看出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的确越来越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确会有一些精品电视剧能够从这里走向国际,也完全有可能明年的引进模式是从上海电视节中得到的灵感。

来源:北京晨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