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离“制片中心制”倒底有多远?》
2011-07-07 01:48:14


  《肩上蝶》因为导演张之亮的120分钟版本和片方的90分钟版本之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假装情侣》因导演与出品方在创作中产生分歧,导演刘奋斗竟成了影片“前期导演”;王全安曾因不满“制片中心制”欲退出《白鹿原》,所幸之后《白鹿原》版权回归西影,恢复“导演中心制”,王全安才重新接手……随着中国电影向产业化目标迈进,越来越多的专业化资本掌握着话语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将像好莱坞一样进入“制片中心制”时代?

  中国式矛盾

  合作频生分歧——导演不被尊重,片方害怕超支

  《肩上蝶》、《假装情侣》、《白鹿原》绝非个案。 《郎在对门唱山歌》导演章明告诉记者,一般导演和制片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演员的选择、场景的安排、投资规模和人员使用等方面。 “就拿选演员来说,导演更多地会从角色出发,从艺术角度出发,但制片人往往考虑商业利益更多,甚至还有和演员的私人关系,也不管(演员)适不适合角色。 ”

  而从片方角度,制片人刘沙白认为片方应对导演的创作全力支持,但具体拍摄中还是会出现超支、超期等现象。像《肩上蝶》因后期特效需要,预算被曝从最初的1500万飙升至6000万。著名制片人吴思远则指出 “片方要谨慎选导演”,“比如一部商业片却去选拍文艺片的导演,从一开始就格格不入,还有导演本人的性格特点也很重要,事先都要了解清楚,不能随便抓到篮里就是菜。 ”

  分歧如何解决——前期重沟通,合约要完善

  导演和制片方产生分歧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双方事先缺乏沟通。章明表示:“其实双方事先都把话讲清楚就好了,而不是等到片子拍完了,片方又说这里太长了要剪,导演又说那里要补拍,那肯定得闹僵。 ”

  吴思远则认为双方事先签订完善的合同最重要:“合同里要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一项项写清楚,这样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好莱坞范本

  大制片厂体系制片人绝对掌控

  好莱坞电影工业高度发达,“制片人中心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发展起来。影评人毕成功介绍说,“好莱坞一般都是业界的名制片人雇佣电影全套班子,比如《变形金刚》的核心人物就是斯皮尔伯格,选角都是斯皮尔伯格说了算。在这种大制片人制度下,制片人对项目绝对负责。如今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等人都兼做制片,为的就是有更多话语权。 ”

  第二种则是独立制片界的制片模式,一个制片人和一个导演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詹姆斯。沙姆斯和李安、哈维。韦恩斯坦和斯蒂芬。戴德利等。“这种模式下,制片人和导演是很好的朋友,即便影片之后被纳入大制片厂体制,制片人也会保护导演不受欺负。 ”

  发展大方向

  中国“制片中心制”为时尚早

  那么,中国电影是否也要采取“制片中心制”呢?导演章明表示,好莱坞的制度虽然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对电影产业尚不成熟的中国并不适合。不可否认现在国内的制片人越来越强势,但目前的制作模式大多是传统的 “导演中心制”,尤其是少数知名大导演更牢牢把握着对一部影片的控制权。

  毕成功也认为,目前的中国电影很难将“制片中心制”推广开来,除非有优秀的导演像冯小刚转做制片、监制,才比较靠谱,像陈国富就是从导演转型为优秀的监制。
 
 
来源:解放牛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