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整整7个半月之时,7月15日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活动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后终于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频道,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专业化一直是纪录频道的追求,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中国纪录片品牌媒体更是频道的目标。为何在此时进行社会制作机构的招标?首次活动的启动将对中国纪录片产业有着怎样的影响?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
要让频道更加关注当下、承接地气
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坦言,频道刚刚进入运营稳定期,在此时对社会制作机构进行招标确有深意。首先,是想形成一种长期的良性合作。而招标主题之所以名为“中国,活力无限”,是因为所确定的招标选题全部都是社会现实类,从新职业到美食、从旅游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等等,均指向中国经济社会中最为活跃、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频道希望寻找一些能够深度关注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品。“在频道建立最初,为了保障播出量,采用了大量历史类纪录片,这是因为历史纪录片大多制作精良,而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虽然有很多好选题但往往制作粗糙,而且播出都有时效性,所以这类纪录片的数量很少。”刘文说,纪录片就应该是时代中国的成像,所以频道希望能更多地关注当下,关注当前的社会发展。“以前我们的纪录片更像是挂在美术馆中的精美油画,大家只能远远地欣赏,缺少了一种互动,我们要让在这个频道播出的作品更加承接地气,把当下的热点,中国人的智慧、情绪和对美好幸福的生活愿望都表达出来。从这个活动开始,频道将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完善产业链,促动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消费和生产。”
我们走的正是十年前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道路
纪录频道自从开播起,通过购买和委托定制等方式,已经播出了百余集由社会制作机构提供的纪录片,“这些作品为频道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好的播出平台,赢得了市场口碑,实现了双赢。”刘文表示,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国内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标准参差不齐,优秀纪录片匮乏,优秀的纪录片人才还没有形成规模,而此次招标也是希望把这些有潜质的机构和人才集中在一起,加快国内纪录片产业链条的形成。“纪录片的好坏最主要靠团队,只要方案比较成熟,基本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把握。但是,即使是文案方面,我们和国际也有差距,比如文案的语态。”刘文发现,国内纪录片文案的陈述上,大多强调主观自我的感受,缺少从受众出发的视角。“这些我们都可以指导和规范,一旦确定合作关系,我们将监管拍摄和后期制作。可以看得出,目前国内的纪录片产业有很大的热情,但最缺少的是项目管理的经验,缺乏管理和营销的人才。”纪录频道的责任,就是要利用国际培训的方式,根据对选题价值的把握,对流程的控制,对项目的管理,创作高品质的纪录片,“其实,我们现在走的正是十年前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道路。"
希望尽早创立国内类型化纪录片的样态
"目前招标的6大主题不仅仅是选题,更是希望通过这些选题创立类型化纪录片的样态。”刘文强调说,此次招标活动是一次对纪录片节目的新形态、新手法、新视角的探索。所谓的类型化纪录片,就是在中短期时间内可以以一种模式大量生产制作的纪录片。在人们的印象中,纪录片似乎都用时长、拍摄集数多,也给制作单位造成了投入大、不赚钱的印象。“但其实不应全是这样,比如《玩转地球》这类纪录片,就是建立一个模板,然后在模板上批量生产,既可以控制资源和人员的成本,也有很好的市场。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类型化纪录片基本没有,可喜的是已出现了一些雏形。比如纪录频道播出的《隐蔽战线》、《国家宝藏》、《消失的建筑》等片子,基本是在一个结构下制作。现在招标的6个选题操作好了不仅可以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生活,而且能创作出可操作的类型化纪录片模式。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的量化生产,这种纪录片靠的不是制作的品质,而是纪录的内容,对现实的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重要价值的核心。”
在之前播出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中,纪录频道首播的《赛季》就曾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片子没有使用任何的三维动画,就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跟踪姚之队,用鲜活生动的细节呈现真实的故事,就是片子的魅力所在。”
频道力求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和行业标准
首次招标的结果将在一个月以后揭晓,刘文特别指出,纪录频道希望借此次招标,以“命题作文、委托定制”的方式,催生一批关注中国当下社会现实、承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并建立该频道与社会制作机构进行长效合作的机制,初步形成纪录片产业合作联盟,共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刘文希望,纪录频道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高端文化产品的传播平台,更力求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和行业标准。
来源:中国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