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播出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希望哪些演员出演,所有这些都由观众说了算。这个看似有些天方夜谭的想法,随着电视剧定制剧的步步走近,用一句“潮语”来说:这个可以有。
所谓定制,是指电视台在电视剧投拍之初就参与投资策划,播出方和制作方形成联盟,共同创作、共同发行、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电视播出机构可以在定制剧中更多地融入自身“个性”,根据媒体的自身定位、目标受众群的喜好等具体情况选择题材、设计剧本、挑选演员。
对观众来说,定制剧带来了多重选择,不必再面对多个台播放同一部电视剧“千台一面”的尴尬。而如果电视台参与定制,就可以在了解观众到底想看什么电视剧的基础上,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避免抢购和抢播。
其实,定制剧很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半个世纪前奥黛丽·赫本的经典之作《蒂凡尼的早餐》已经可以看作是商业定制电影的雏形,动画片《大力水手》是其中的菠菜罐头公司一手操刀,近几年最成功的系列电影《变形金刚》同样是孩之宝玩具公司的“高级”定制电影。所以,定制,并不是新鲜事物。在英美等国家,定制剧早已成为各大电视台或电视网的主流。他们或者收购高质量的制作公司进行电视剧拍摄,或者经过调查了解观众的喜好,委托其他电视制作公司拍摄。在整个电视剧生产过程中,商业电视网、制作公司和经纪人代理公司三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电视剧的制作。
在中国,定制剧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慢慢红火起来。最早打出定制剧旗号的是天津卫视和杨议影视公司合作的《阳光的快乐生活》,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另外,东方卫视推出的《网球王子》、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也都受到了追捧。
在各地卫视定制、自制电视剧先行一步后,央视也终于改变了自己常年的购剧制度,拟在明年推出首部定制剧《大戏法》。这是一部魔术题材电视剧,有望成为央视八套明年的开年大戏。据了解,今年央视进一步加强定制剧、预购剧、自制剧三大类型剧的制作,其中定制剧比重加大。业内人士表示,央视的加入,预示着电视剧生产工业化程度将变得更高。
凭借经济优势,近几年浙江的定制剧呈大踏步迈进态势。最近炒得火热的《命运交响曲》就是由浙江卫视和华策影视共同策划出品的定制剧。《离婚潜规则》很可能是浙江卫视下一部投拍的定制剧,目前仍处于商讨阶段。
各大卫视之间的电视剧争夺战是定制剧迅速发展的原因。去年全国电视台购剧花费80亿元,省级台占50亿元。卫视间的高成本竞争促使卫视这个终端向前期渗透,以确保电视剧的收视率,并从中获益。
业内人士分析,定制剧目前已经占到电视剧生产总量的三成。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肖宁表示,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和浙江、湖南等地方卫视都是定制剧的主力部队。这对本来就“产能过剩”的电视制作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即将影响到他们生存的根本变化。目前电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平均五六十万元一集算正常投资,一年全国电视剧的总投入高达七八十亿元甚至更多,如果要雇用优秀的编、导、演,光这三块成本就已接近每集100万元,但目前制作方能从电视台拿回来的钱才60多亿元。
业界不少人认为,定制剧减少了盲目性,制作方又没有后顾之忧,电视剧出精品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视台参与电视剧制作,会导致整个电视剧市场的产品质量下降。
定制剧究竟能走多远,还需要观望。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