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繁荣,从产业发展、演员工会到拍摄模式,中国已经初具国际化的骨架。如今电视剧的内容是否当真具备国际水准则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对于我们的电视剧生产该如何打国际牌,实在也是众说纷纭的口水官司。
近日,《中国作家》主办的主旋律电视剧剧本创作座谈会上,一些业内人士的侃侃而谈,再次把中国电视剧的模式话题炒了一次回锅肉。在会上,著名电视剧导演郑晓龙再次震撼了业界,称电视剧要成为工业化产业,必然是好莱坞模式的,剧本要集体创作。
郑晓龙的心得体会堪称“抛砖引玉”的良言,但细细品味却另有玄机。首先,这一番言论,也只是“个人模式”;其次,如今电视剧的集体创作在剧本领域应该说不算新鲜了;第三,工业化仅仅是好莱坞模式诸多环节的一部分,好莱坞模式还有其他方面;第四,电视剧的生产制作等方面,中国是否应好莱坞化?或者,好莱坞化是不是一定等于更加成功呢?
其实,这些问题几乎没什么新鲜感的。但在中国影视自我感觉良好的2010年以后,倒有必要多一些反思,而不是服用更多的兴奋剂。回顾中国电影在2002前后,数年里曾盲目好莱坞化N年,直到2008年前后才冷静下来。当时在“好莱坞模式”影响下,中国“大片”首先是以资本和市场为导向,强调大投入、全明星阵容、高制作水准、震撼视听效果和高回报。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无极》《夜宴》到《功夫之王》,多少大片一部部赶超亿元的投资,本身构成对观众的无限期待。另外,从国际化的制作班底,加上首映礼的豪华盛宴,再到全国银幕饱和式的放映安排,再到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宣传等,无所不及。特别是分段运送拷贝、影院设置录影设备安检仪等我国特有的反盗版手段,也力促大片发行取得成功。 然而,“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式大片大多事与愿违,这些纯商业目的的大片用复杂人性的分裂式塑造手法,以及极端、纯粹的暴力屠杀画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和颠覆,赤裸裸票房利益驱动包装下的幼稚剧情,艺术感乏善可陈,绝大部分遭到全国观众的声讨。
《集结号》《梅兰芳》以后,中国式大片改变了许多,即使《十月围城》一度达到一个多亿投资,但故事主题和场面设计都甚为用心,这几部作品却逐渐赢得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也就是说,影视剧的拍摄模式仅仅是模式,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最终决定的还是一干创作者打造的作品本身。
若说好莱坞模式,在所谓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之外,中国市场还比较广泛接受的是明星制。但对于中国电视剧这个范畴,尽管大陆地区有广电部门的管理,但电视剧市场化某种程度或许比中国电影还要高,至少,在所谓明星制这个层面而言,电视剧演员的片酬回报,整体算下来比电影圈高很多,这两年TVB演员大批北上来拍戏足以说明行情,正如郑晓龙导演所言,TVB可是按照好莱坞模式运作的典范。
我们知道,郑晓龙导演在电视剧领域堪称资深的实力派,就连冯小刚当年都是跟郑晓龙一块写剧本的,我也一直认为,冯小刚是从郑晓龙身上学到不少的。但另一方面,“条条大路通罗马”,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如今中国电视剧整体水准不算差,只不过拿得出手的精品不多。电视剧质量不是以何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大幅的工业化顶多只能增加量的变化,而未必引来质的变化。在艺术生产领域,量变不一定带来质变,这个道理是再浅显不过。这几年,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数量每年都在疯涨,尤其电视剧,一个月的申报备案都可达到3000多集,一些号称精良的剧集,单集制作费用都几十万了,难道还不够工业化?所以,真正要反思的,未必是生产模式,而是制作用心与否。
引领这个时代的影视剧,不再是一味表现个人审美情趣,而不顾观众文化需求的艺术片,也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润而不顾文化品格的商业片,而是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三位一体”的主流作品,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剧,这才是最终赢得市场的核心动力。
来源:搜狐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