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了思维定式 版权保护遭遇困境》
2012-05-15 02:24:34

      文学、歌曲、影视……网民最经常享用的免费网上资源,常常拖着“侵犯版权”的尾巴,这似乎是中国版权保护困境的一个缩影。

  4月26日第1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互联网领军企业百度正式开放了首页文字链,联合国家版权局,共同宣传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互联网盗版成为世界性难题的背景下,这被视作“中国式版权保护的新的尝试”。

  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教授曲三强向记者表示,如何让一部作品在“自由传播”和“版权保护”之间保持平衡,“无论对政府、互联网运营商还是版权人、普通公众,都注定是一场艰难的突围”。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版权保护表面是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深层则是社会观念的问题。”曲三强说,“现代版权意识是"付费使用而不是免费午餐",但这个意识,在中国尚未建立。”

  互联网成为盗版侵权“重灾区”

  谷歌图书馆被指侵权、BT中国等影音下载站被清理、22名作家集体诉讼苹果应用商店……就像多位知识产权专家向记者确认的那样,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盗版侵权的“重灾区”。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网络传播专家匡文波看来,情况几乎到了绝大多数国内网站都“难以幸免”的程度。

  “网络盗版侵权的形式也在变化:一些资源分享平台、电子商务网站和深度链接,都在以不同形式侵权。各个网站之间、网站与传统媒体之间,转载文章而不付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大的数据库、数据公司,还会把众多版权人的作品放在网上销售。”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告诉记者。

  “无偿”分享成为版权保护的最大阻力之一

  在匡文波看来,版权保护的阻力主要来自立法层面,比如沉重的“举证成本”和并不高昂的赔偿。“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被非法转载,作为个人,你的调查取证将非常困难,即使维权成功,赔偿往往只按稿酬标准,维权付出与赔偿不成正比。”

  但在曲三强等更多专家看来,立法并不落后,更多是执行层面的问题,“而更为深层的是对待现代版权的观念”。曲三强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难找到“知识私有”和“版权独占”的概念,“我们有的是"窃书不算偷"。在中国文化氛围里,找不到作为私权的版权观念的依托”。

  在曲三强看来,现代版权的观念尚未形成,使得多数公众习惯于在“免费午餐”的感召下,以人人上传、人人下载的模式来“无偿”分享他人作品,或是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最大阻力之一。

  观念的转变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在百度文库工作了近两年的工程师程涛(化名)认为,中国式版权保护的困境表面上是“免费午餐”与版权保护的拉锯,往深里挖,还是根植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土壤。曲三强认为,版权制度是"国际富人俱乐部"的一种"游戏规则",我们仍属"贫民草根"。

  “贫民草根”消费正版有自己的苦衷。“为什么那么多人买盗版、下载盗版?一本没多厚的小书三四十元、一盒磁带五六十元。中国的穷人还是很多的。”网友“wangyuling0012”的质疑,或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填平信息鸿沟”与版权保护,是否一定势不两立?在曲三强看来未必。他告诉记者,在公平正义基础上建立的合理版权制度,完全可以造就一种“双赢”局面,关键是要解决“付费使用而不是免费午餐”的问题。其中,老百姓观念的转变是一项艰巨任务,此外,也必须有外部土壤。

  有网友留言道:“每个人既想享受侵权的"便利",又希望自己的版权受到较好的保护,这是不现实的。改变这种思维定式,中国式版权保护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

      来源: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