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职人员】韩义 的详细信息 |
韩义 |
身份: |
个人简介: |
编导简介
韩义 (1992.2.14~2006.2.19),男,编导、舞美设计,著名越剧编导艺术家。曾用名洪钧。祖籍江苏省苏州,1922年2月14日出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和影剧。于2006年2月19日早晨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5岁。韩义先生是最早积极参与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者之一,他对早期越剧的布景、道具及化装等改革作出很大的贡献。
|
从艺简介: |
履历
15岁时顶替父职进英美烟草公司做跑街。抗战初期至东吴大学当旁听生,又到美专读了一年。
1940年,参加“益友社”从事业余话剧。不久考入上海剧艺社担任美工和化装。
1942年冬进大来剧场任舞美设计,参与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袁雪芬演出的第一部新戏《古庙冤魂》即由他设计布景、道具,为袁雪芬作油彩化装。
1943年初,介绍蓝流(蓝明)到大来剧场任编导,组建起剧务部。是年2月,与蓝流合作编导《雨夜惊梦》,并首次为该剧中魔王及小鬼设计服装,在剧中使用色彩转盘聚光灯,使新越剧的编、导、音、美综合艺术机制初具雏形。
自1942年至1944年,他为初创阶段的29部新越剧作舞美设计,成了新越剧舞台美术的奠基人。他是新越剧第一位专职布景、服装和化装设计师。
个人成就与荣誉
为1943年9月演出的《边城儿女》设计蒙古服装。为1943年11月演出的《香妃》作了完整的(即对每一个角色)服装设计,并对剧中的清装、回装设计都作过历史考证。1943年12月,为《西厢记》设计了前软后硬的张生巾。1944年1月,设计的花木兰戎装,使用白铜片做铠甲。40年代中期,其领悟到传统戏曲表演具有写意虚拟的特点,不能一味搬用话剧写实布景的样式,便借鉴西洋的舞台装置,首先在越剧舞台上采用“样式化装置”,而后又发展成“小装置”,为越剧的布景设计创出一种新样式。为雪声剧团设计的《天明》、《祥林嫂》、《琵琶记》、《万里长城》以及为玉兰剧团设计的《风萧萧》等剧,均属这种类型。“小装置”在制作上省钱......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