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颂》:用电视剧艺术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2012-07-06 02:34:04

   
    编者按:电视剧《茶颂》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100年间,云南各民族团结互助,用茶叶支援西藏,两地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故事。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7月6日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其形式多种多样。作为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景宜认为,她眼下正在拍摄的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颂》,其拍摄过程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4月10日,《茶颂》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景迈山开机。6月30日,剧组完成在云南的拍摄时,景宜感慨地说:“《茶颂》的拍摄,得到了众多民族的关心和支持。在民族地区,我们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每一天都被少数民族的关怀感动着,同时也从当地的民族生活当中,看到了民族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把一部新的电视剧带到了边疆山寨,同时又把自己在边疆山寨看到的高尚的、有文化价值的少数民族的东西带回内地。如果说交流是一座重要的桥梁,那么《茶颂》的拍摄就起到了交流的桥梁作用。”

  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吸引了一个民族的关注和参与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称“茶树生下来的人”,他们是最早驯化茶叶的民族。如果没有这个民族驯化、推广茶叶的话,那么中国的茶文化、世界饮茶的历史或许就不会呈现出今天的面貌。《茶颂》剧组在景迈山拍摄期间,当地所有的布朗族群众几乎都参与了拍摄。为什么一部电视剧的拍摄,会吸引一个民族的关注和参与?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布朗族中涌现出许多艺术家,比如歌唱家、作家、诗人等,但是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让布朗族自己去运用这些新技术创造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茶颂》的拍摄,为布朗族走上前台提供了契机。参与拍摄的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之子苏国文就很自豪地说:“看,剧里的女一号南波娅,可是我们布朗族的姑娘!”

  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央视播出了《爱我中华——民族团结专题晚会》。当时,苏国文作为布朗族代表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能在中央电视台展示布朗族的风采,让布朗人无比自豪。晚会播出的当天,所有的布朗山寨都为此彻夜狂欢。

  如今,《茶颂》剧组又选中了布朗族聚居的景迈山作为外景地,将布朗山乡的美景和布朗族人物故事搬上荧幕,再一次激发了布朗人的热情。“虽然电视剧整体上还没制作完成,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所激发出的布朗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茶颂》制片人景宜说。

  剧组带去的不只是拍摄的热闹场景,还有民族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东西

  为了再现数百年前边疆的历史风貌,《茶颂》剧组花了很大的代价在翁基寨搭设了两处外景。一处是宣抚司,一处是寨门。“翁基”是布朗语,意为“老熊喝水的地方”。翁基寨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布朗山寨。

  从宣抚司搭建的那天起,老乡们就每天都去看剧组施工,还好奇地问:“你们到底是要盖个什么东西啊?”一两个月过去了,当一座辉煌的宣抚司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就连当地的老人都惊呆了。苏国文说:“啊!它比真的宣抚司还漂亮!”原来,苏国文在7岁的时候曾经跟随父亲去勐连宣抚司觐见傣王。“当时的傣王是个女当家。她在我的手上拴了一根线,还给了我7块银元。”对于勐连宣抚司,苏国文记忆犹新。

  仔细看了剧组在宣抚司里装饰的幔帘、壁画后,苏国文更为惊讶,不由得称赞:“搭建宣抚司的人太厉害了,他们都是傣族人吧?不然怎么会对傣族文化这么熟悉?”其实,剧组的美术组成员几乎都是蒙古族,是来自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工作人员。为了拍好这部戏,剧组多次派出专业人员到阿佤山、勐连、西双版纳和普洱的六大茶山考察学习,力求呈现出最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明知必然会增加拍摄成本,可是剧组却坚持这样做。“要花大力气去挖掘和展现少数民族文化最本真的东西,这既是民族题材电视剧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受制约的地方,但是更重要的是收获。这种收获不只是针对一两名艺术家或者某一个民族而言的,它是整个国家的收获。”景宜说。

  宣抚司搭建完成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看剧组拍戏。他们去的时候,都要换上崭新的衣服,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锣,像迎接盛大的节日一般庄重、热闹。见此情景,导演王文杰很感动却也很犯难:“我们是同期录音的,场外有人敲锣打鼓我们可怎么录音哪!”于是,老乡们就到稍远处自顾自地边看拍戏边敲鼓,宣泄着发自内心的愉悦。

  当剧组问起老乡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说:“这比赶摆(赶集)还要热闹!以前我们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电视剧,却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看过拍电视剧。”一位80岁的老太太还表示,希望自己的小孙子也能去北京上拍电视剧的学校。“一位80岁的老人,内心还能涌动起这般生活的希望。可见,我们带去的不只是拍摄的热闹场景,还有民族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东西。”景宜深为感慨。

  在新建的翁基寨门口,剧组竖起了两座四牙白象雕塑。当地民众多信奉小乘佛教,对于佛教经典中所描述的四牙白象,大家只能靠幻想,或者是在电视上看看影像资料。如今,四牙白象的雕塑建在寨门口,大家都很兴奋,相信白象能够给寨子和家人带来吉祥。因此,从雕塑建好的那天起,就不断有老百姓前往烧香祈祷。为了防火,剧组不得不派专人守在白象前,以防万一。

  当《茶颂》在景迈山的拍摄即将结束时,老乡们都非常挂念宣抚司的去向,担心它会被拆掉。于是,就有人悄悄地向景宜打听。景宜问:“拆掉会怎么样?不拆又会怎么样?”老乡只说了一句:“如果拆掉,我们会哭的。”

  这句简单的话,打动了景宜的心。按照原计划,剧组将拆除宣抚司,把所有的木材挪到大理影视城继续使用。可是想到拉祜族、布朗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澜沧县要发展旅游业,需要一定的文化支撑,剧组最终改变了主意——把搭建的外景捐赠给当地。为此,澜沧县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

  在捐赠仪式上,导演王文杰和制片人景宜表示:“尽管宣抚司只是一处搭建的外景,但是电视剧播出后,会对当地旅游业有一定的拉动。我们愿意用拍电视剧的方式,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当村民们在自己编的小包里面装上香蕉,把包挂在剧组人员的脖子上表示感谢时,景宜笑着说:“我挺满足的。”

  在民族地区拍戏,处处是亲人

  《茶颂》剧组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剧中反复出现的角色由多民族构成,包括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彝族、白族、藏族等;剧组演员的民族成分也是多样的,有居住在景迈山的布朗族老乡,有从拉萨话剧团赶来的藏族演员,还有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蒙古族演员、铁路文工团的彝族演员、北京来的满族演员等。此外,剧组在澜沧县聘请的群舞编导是拉祜族,在大理聘请的音乐专家和茶艺师是白族。

  在参加《茶颂》拍摄以前,剧组里有很多生活在内地的汉族演员觉得少数民族不会喝茶,更不懂什么茶道。他们都很奇怪:“茶道是中国的大道,茶文化应该是汉族的。边疆怎么能拍出茶来?”但是到了云南,他们的观念彻底被改变了。在普洱,剧组再现了100年前村村寨寨的妇女爬到大树上采茶的场景。拍戏时,采茶女们整茶,揉茶,在压茶的石板上踩着彝族的舞步跳跃。看到这一幕,演员们都惊呆了,说:“采茶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这里的人们却可以把它变成舞蹈。”在大理,他们才知道,滇茶进藏100多年的历史就发生在下关茶站。下关茶站的茶之所以这么好,就在于“风花雪月”里面的“风”。而这些文化内涵,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由此,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里面进步的东西多的是,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

  在云南拍摄期间,剧组成员每天都被少数民族的关怀感动着。对于剧组的到来,布朗人表现出了宽容、好客的胸怀。苏国文诚恳地说:“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我们都欢迎他们来布朗山寨拍戏。”剧组离开后,澜沧县还组建了一个由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的慰问团,带着新采的茶叶去大理看望剧组。“民族的情谊不怕万水千山。我感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培养的像苏国文老师这样的一代人,他们始终是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景宜说。

  在云南拍摄期间,剧组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心。端午节那天,剧组正在大理影视城拍摄。大理州政府就组织了一个慰问团,和剧组全体人员聚餐,载歌载舞,非常热闹。导演王文杰发自肺腑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来到民族地区,处处都是我们的亲人。”

  7月,《茶颂》剧组完成在浙江横店影视城的拍摄工作之后,将奔赴西藏,续写《茶颂》与西藏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可能不会像现在拍的一些清宫戏、家庭戏那样,出现热卖的场面。但是这样的电视剧每拍出一部,都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前进的脚印。”景宜信心满满。

来源:中国民族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