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海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成果斐然,自《誓言今生》成为央视一套开年剧之后,已有十多部沪产剧亮相央视,上海电视剧对重大题材和英模人物的成功塑造,再次验证了一个判断:电视剧是最能够反映社会民心,最能够启蒙群众的情感,最能够引领主流精神的大众媒介之一,它完全能够实现大众媒介和主流价值的有效融合。
这不仅是对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今天的电视剧创作,以及电视剧的社会再造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可以将白求恩和焦裕禄做一个关联。这两个人物角色为当代重大革命题材、英模人物的创造奉献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荧屏形象。可以说新世纪以来,上海电视剧在塑造英模形象方面,已经找到了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方法。我希望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者能够将这种尝试进行一个梳理和提炼,能够寻找并且凝练出上海主流电视剧的主流叙事创新。如何形成电视剧的海派风格,如何让英模人物的形象在电视荧屏上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动,是所有电视剧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白求恩》和《焦裕禄》都曾拍摄过电影,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两部电影基本上都采取了断代式的角度方法。然而,一旦拍摄成30集长度的电视连续剧,就有更大的广阔的空间和篇章来还原英雄人物的前世今生。比如6年前的电视剧《白求恩》,讲述了白求恩如何从文化的先锋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而电视剧《焦裕禄》讲述了他如何从解放前的煤窑苦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高技术的管理人才,继而成长为农业战线的专家,最后凝刻在新中国历史长廊上的伟大的人民公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电视剧在塑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人物的时候,都采取了一样的叙事方法,就是成长叙事。将人物的成长融入到历史环境的真实情景里,这个人物就站立起来了。
如果说《白求恩》在电视剧里面的成长是国际化的,风格比较华丽,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焦裕禄》的风格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因为我本人就是河南人,所以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特别的感受。焦裕禄就像在兰考盐碱地上生长的,他苦涩、倔强。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经常有一种担心,害怕《焦裕禄》的收视率会不理想,因为电视剧要想吸引观众,通常的方法是凸显人物性格的冲突,或者说人物内心和时代的矛盾,由此构建一个剧情结构。但是在《焦裕禄》这部电视剧的整个剧情里面,这个冲突其实是很难构架的,因为焦裕禄本身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激烈的冲突。但是,后来《焦裕禄》的收视率非常好,很多观众粉丝在网上自发地评论,认为把一个精神偶像,拍活了,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
总结《焦裕禄》的成功之处,可以先分析电视剧如何吸引观众。我认为它吸引观众的是"三感",第一是正确感动,第二是道德感动,第二是来自于普通人性的感动。这三种感动传递出的正能量,自始至终都贯穿在30集电视剧所有的细节里。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导演赋予焦裕禄这个人物形象超越时代的反思。比如说焦裕禄考察沙滩时,通过一段对话,他意识到正是当年他热火朝天参加的一些运动,当年他在工业战线上针对炼钢炉的技术革新,对后来的环境和生产产生了一定的损害。这些问题和不足显然是焦裕禄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不可避免的,主创并没有回避这种局限,并且给出了符合故事情节的一个解决方案。
电视剧《焦裕禄》的成功体现出在各类题材创作理念的进步和文艺产业的进步,为主流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说在电视剧《焦裕禄》里面可以看到谍战剧、通俗剧、偶像剧的融合,这是国产主流电视剧的一种成功尝试。
复兴是最大的中国梦。电视剧《焦裕禄》就是对民族脊梁、实干兴邦的复兴中国梦的一次成功还原和真情再现。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