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如果有一天诗人、小说、电影人都病了,不做事了,老百姓大概不会怎么在意。但如果每天晚上没有电视剧看了,老百姓可能就会嚷嚷、不舒服了。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在文化生活上,什么都能缺,唯独不能缺了电视剧。
台湾有位著名演员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他拍电视剧就是为民众做“泡面”,也就是方便面。他说,泡面当然不能与宴席比,泡面做得再好,最多也就是在里面卧一个鸡蛋。你怎么做,它也是方便面。
这话有一定道理。电视剧确实是大众化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它和“方便面”有相似之处,快餐式地满足一般民众日常所需,满足大众最基本的文化消费需求。
电视剧不可能像美国大片或某些电影那样,拍90分钟或120分钟的东西就投入上亿人民币,甚至一两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不可能做成宴席,它只能做成“方便面”,走大众化的道路。
关键是,电视人不能满足于仅仅做一般化的“方便面”。
方便面本身也在不断创新。最早的方便面里没什么辅料,后来加了葱花,后来又有辣酱了,有的还给肉丁和茶叶蛋,品种也五花八门了。方便面尚且如此,作为精神食粮的电视剧怎么能固步自封呢?
宴席菜和方便面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一碗和那一碗的味道是一样的,这叫方便面。这一碗和那一碗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那就是宴席菜。麦当劳、肯德鸡全球味道都一样,这是现代化产业制作的特点,但电视剧不能这样。这个剧和那个剧的味道应该是不一样的,甚至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许多电视剧看起来,似乎也能让你要死要活的,情节也是曲折的,但看完了再一想,好像都差不多,一个味道。
所以,我们要把“方便面”做成有特点有品位但仍然是大众喜欢的菜肴,一句话,要把电视剧做成艺术品。
很多年轻甚至中年编剧都认为剧作没写好,主要是自己技巧不行。他们说:我们不缺生活,我们24小时都在生活,怎么能说没有生活?
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这是文艺理论中的一派,认为生活就在你身边。自己就是生活。当年胡风就主张这种理论。
为此,这些中青年编剧主张到美国大片中去谋求技巧。是的,西方大片里确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他们的某些技巧和制作技术,是我们远远跟不上的。但除此之外,中国的编导演人员,是否还缺了技巧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我曾在微博上发帖征集网友们对电视剧的看法,网友反响热烈,他们最大的意见是,希望电视剧要敢于面对现实。
一个作家、艺术家、编剧,不敢面对当下现实 ,基本上就失去了你的职责。回顾艺术史、电影史、文学史、电视剧史,所有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直面现实和人生。再说得俗一点,你要替老百姓说话,要说出老百姓想说的话,要表现人民大众的生存状态。
现在荧屏上有无穷多的谍战戏、抗战戏。抗战只打了8年,却写了几十年。解放战争只打了4年,直到现在还有人写。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说相比之下当代戏缺位了,你不能只生产一种味道的方便面。
当然有许多的情爱、家庭伦理、青春偶像戏都说的是当代的事,但它们大都没有当代精神之魂。这些故事和情节,你改一下背景,把它放到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同样成立。什么是当代精神之魂?有一场打了几十年的战争,却没有几个人在写,那就是改革开放。大家都在回避,绕圈子。这样下去,以后可能无法向后人交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改变了整个中国,确定了几代人今后几百年的生活道路。这中间产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事迹,许多人付出过血泪的代价,震动过会世界,却很少有人去正视这个题材。这是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失职。
当然要写这30年的现实生活和矛盾,比写一个爱情戏之类的要难得多,但不难的话,你怎么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编导者呢?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