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上为何“烂剧”如此之多?》
2012-12-14 01:55:59

  彭三源的尖锐批评,可谓准确地击中了目前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严重弊端,这就是我们的荧屏上大量“烂剧”泛滥成灾,各种“跟风之作及猎奇、狗血剧层出不穷”,充斥文化大众的视听感官空间。

  先说“跟风之作”盛行。《媳妇的美好时代》刚走红,各种“美好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裸婚时代》、《小夫妻时代》、《妯娌的三国时代》、《新女婿时代》等。上海台刚播完《婆婆来了》,接下来又拍了《丈母娘来了》、《前妻来了》,最近还冒出《继父来了》……这几乎是目前电视创作中最流行的通病。在流行文化里,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创作,为了迅速占居电视播出黄金时间,为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模式化和复制化,几乎成了这些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特征,其策划、包装、促销、宣传和炒作,基本上都要经过这样的一种营销模式。这可说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一个定律,所有的文化产品、商品,都是为了流行才去生产的。结果就是,一个电视剧题材流行了,成了文化品牌,大家就拼命使用这个题材内容,而过度消费的结果是,这样的题材内容被完全用烂,变得毫无文化价值可言,因为没有独创力,创作上就只能跟风。于是,那些“跟风之作及猎奇、狗血剧层出不穷”,充斥于文化大众的视听感官空间。

  比如,一位叫麦田的编剧就这样说,“现在抗日剧的代名词就是洒狗血,为了猎奇,连和尚抗日、尼姑抗日都出来了。这种做法太急功近利。”12月8日人民网刊登消息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对当下革命题材的娱乐化倾向提出严肃批评,并再次强调,娱乐元素不能战胜一切,当下不少革命题材娱乐化,是不对的。展现抗日革命剧的题材,应该是以真实、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如果用娱乐化的态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处理这种严肃的、复杂的革命剧题材,这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廉价的英雄主义,可能会让观众快悦于一时,但却是浅薄的自我满足。

  那么,造成中国荧屏上的这些“烂剧”、“狗血剧”盛行的症结在哪里?很多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编剧。

  我们知道,一部电视剧,创作的起始点和创作基础,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剧本。有人说,什么叫剧本,剧本就是“一剧之本”。这很好地说明了剧本之于电视创作的关键意义,和编剧在创作中的地位。但好的剧本、好的编剧如何“炼成”?它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创作生活积累,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创作定力,需要“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巨大付出。但是,目前,一些编剧却存在哪些问题呢?

  没有生活积累、没有审美沉淀,为名利仓促创作。另外,有的一线编剧,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当挂名总编剧,剧本找枪手写,从而形成“大编剧雇佣小编剧,小编剧雇佣写手”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法,陷入粗制滥造抢快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许多编剧为电视剧的“委托定制”所累。目前十之八九的编剧创作剧本时,都是在制片方的“委托定制”下完成的,他们为了满足制片方的需求,不是写自己有感而发的生活积累,而是闭门造车,在剧情上模仿热播剧、在情节上不吝洒狗血。投资方为了实现投资收益、商业收益,影响和限制了编剧的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理想。

  纵观荧屏上“烂剧”的泛滥潮,解决好“编剧”问题,固然是主要的对策,但其根源还在于一些电视剧一味追求其娱乐性、商业性。当电视剧创作委身于资本,所务而为利润,所推销而为金钱,在思想和审美追求方面没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的状态下,观众不用遥控器“枪毙”你才怪呢!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