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高璇既创作过《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也是电影《
赵氏孤儿》编剧和《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剧本策划。她说,今年以来,她尤其有一种有趣的感受:电影市场正逐
渐秩序化,创作规律有迹可循,而电视剧却非常混乱。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产电影市场捷报频传,接连几部类型明晰、对位现实、尊重观众真实需求的“小片
”竟然打败好莱虎,票房大跃进。相反,在过去三十年曾经不断贡献温暖人心的人物和故事、常有惊喜奉上的国
产电视剧却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越来越滑向脱离观众、题材老套、架空现实的深渊。雷剧当道乏善可陈,只有
狗血剧高歌猛进,一如当年苍白而荒唐的所谓国产电影大片时代。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编剧
沙龙上,作为电视剧创作“第一生产力”的编剧们率先向创作中的误区和困境开刀。”
电影创作从乱到治
电视剧却在退化
编剧高璇既创作过《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也是电影
《赵氏孤儿》编剧和《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剧本策划。她说,今年以来,她尤其有一种有趣的感受:电影市场正
逐渐秩序化,创作规律有迹可循,而电视剧却非常混乱。“之前要人物没人物,要故事没故事的电影,竟然可以
搏个两三亿的票房;去年开始,一个票房三四亿的电影往往是符合类型电影规律的。比如有着基本的人性关怀和
现实关照,要故事有故事,要人物有人物。相反,看到2011年全国电视剧收视百强榜前十名,我就零乱了——都
是一些高收视率、高激烈冲突的,甚至被我们通俗地称为狗血剧的作品。”
当下的电视剧市场过度强调收视率,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年轻观众、主流观众,创作者和电视台首鼠两
端。高璇认为电视剧创作有迹可循的“美好时光”是2007-2009年这三年,“每年都有好作品出现,告诉我们什
么是可以学习的,可以去追寻的”,然而最近几年却越来越僵化和狭隘,如果编剧要坚持人物的完整,坚持某种
情怀,往往缺少空间;如果编剧想在戏剧处理上克制一些,狗血程度就会减弱,投资方和电视台会不满意。
高璇坦言,目前的市场是奖励后者,但是她相信有一天还会奖励前者,“回归一个正常的发展秩序。”
韩剧在中国急剧衰落 警示家庭剧误区深重
著名编剧高满堂以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市场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来提醒创作者远离家庭剧的误区。当年韩流
袭来时,我国的电视剧还是以教育、灌输为主要目的,而《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韩剧有适度
的娱乐性和平实的家长里短,非常亲切。但观众现在终于看厌了这类家庭剧。“韩剧里的主人公,我们只能看到
他的家庭角色,看不到他的社会角色,它把家庭和社会完全隔离开,形成一个真空。这种剧我们看一部、两部可
以,看的越多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欺骗,是对生活的欺骗,对观众的欺骗。韩剧里所有的人物,他和社会发生
了什么矛盾?他有没有抗拒性?有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全是家庭琐碎。”
因此高满堂认为,当下占国产剧绝对主流份额的家庭伦理剧也面临着另一种“脱节”的危险:一种极端是一
片幸福,一种极端是无端的制造家庭矛盾。前者,连片名里几乎都带着“幸福”,后者则简直到了“人与狼”的
关系。高满堂说,“如果对社会矛盾,对人与人之间更深刻的冲突分裂没能做到鞭挞,那么‘幸福’的粉饰不会
太长久,艺术的生命不是粉饰。婆婆媳妇多不怕,怕的是一味地复制矛盾,所以观众才会说看够了、看恶心了、
看得不愿睁眼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