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荒期”——致我们终将“消声”的电视》
2013-05-30 06:46:21


        纵观近年来的内地荧屏,从涉案剧风靡到谍战剧垄断黄金档,古装剧扎堆斗来斗去再到抗日剧引发观众集体抗议,国产电视剧行业似乎正在从上世纪末的“百花齐放”进入一个跟风滥造的死循环。随着最近关于规范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通知下发,也许不久抗日剧的风头就会过去,但下一个火爆的剧种还会继续这种被“糟蹋”路子吗?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去年6月,《天涯明月刀》登陆湖南卫视,就打响了武侠剧批量轰炸的头炮,在2012年在广电总局备案公示的“古代武打题材”电视剧共15部,古龙剧就占了8部。其中《陆小凤传奇》将拍成系列三部曲共计100集,堪称最全;《新上海滩》导演潘文杰将开拍以《陆小凤》改编的全球首部3D电视武侠剧《陆小凤与花满楼》,投资达上亿元人民币;新版《水浒传》导演鞠觉亮将开拍古龙小说《小李飞刀》和《新边城浪子》。而金庸剧也不甘其专美于前,继把东方不败改成女人和令狐冲谈了一场旷世奇恋的《新笑傲江湖》亮相今年春节档后,《新神雕侠侣》已经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而华策的新武侠计划,除了已经拍完的《新天龙八部》,还将在10年之内,继张纪中和胡歌两版之后,第三次把《射雕英雄传》搬上屏幕。

  不仅翻拍题材严重雷同,翻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金粉世家》《京华烟云》这些电视剧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还没有在观众脑中散去,翻拍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更有甚者,如《雪豹》播出还是三年前的事情,新版的宣传就已经在今年的春交会上亮相了。国产剧的原创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成熟的编剧不仅要受过专业的训练,更需生活上的体验来累积经验和素材,但是现在高速运转的电视圈,制作公司面对热钱的涌入和财报的压力,不可能也不愿意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等待和孕育一个好的原创作品的诞生,而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选择已经成功的故事模式来重拍无疑是更为保险的方法。

  除了在之前的故事里找素材,近两年电视市场另一个重要的题材来源就是网络小说。如果说之前的《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还只是小试牛刀,那么《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乃至傲视龙年无敌手的《甄嬛传》等等这一系列的网络小说成功改编,就像是一下子给制作公司打开了一个宝库,只要花大概10-15万左右的资金,就可以买到一个点子外加一个基本的故事结构,甚至有更多的小说原作者,看到了编剧市场相较于网络写手更为丰厚的报酬,而要求自己亲自上阵改编,无形中一笔额外的编剧费用又被节省了下来。虽然改编小说本身并无可厚非,无论日韩欧美,原创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一直对电视剧题材创新的良好补充,但是制作方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往往会因为某一个题材的火爆,而在网络小说瀚海里扒拉出同类题材作品塞给编剧进行“二度创作”,原创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与此类网站的影视版权编辑交流后可以发现,同一类型的作品好卖的时间总是相对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甚至春风吹起来的时候,不管作品水平到底如何,只要在排行榜上站得上队,都不难找到买家。制作方则会把更多的钱花在了演员聘请上,要知道现在两个准一线电视演员就能花掉一个剧组将近三分之二的制作费用。于是电视台购片价格越涨越高,制作方花钱越来越多,可是观众看到的故事却越来越差,有意思的是,当电视台和制作方坐下来煞有其事地讨论剧本的时候,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在这里费神费脑子,全都是在给演员打工啊!”

  电视剧的严重同质化,并非仅仅只是题材的被过度开发,也在于电视这项娱乐活动正在被更多更丰富的消遣娱乐所取代,这种衰退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更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据美国尼尔森公司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美国有线电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普遍下降,而流失的最大一部分观众则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年轻族群,电视观众的年龄结构老龄化是目前全球电视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美国和日本,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岁以上,近年来在亚洲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韩国电视剧,根据调查,在韩国当地,只有50岁以上的人口依旧把电视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而更多的青年男女则认为智能手机才是最必不可缺的。而在中国,40岁以上的消费者早在前两年就已经成为了电视的主流人群。

  国内电视业不仅面临同行竞争,随着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拥有数第一的国家,人们可以在24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与播出国观众保持同样的收看频率,拥有这样硬件设备和时间精力的人群学历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在国产电视剧尚无力与欧美日韩抗衡的现实状况下,他们选择主动退出了家中电视遥控器的争夺战。有无数调查报告来告诉我们,女人、老人、闲人才是目前电视剧的忠实观众,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天收看时间更是突破了超出年轻人一倍之多,中低等学历的观众比高学历者更偏爱看电视剧等等。但是《名利场》本月披露的一条新闻耐人寻味,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收购Instagram的过程中,一度为了准时收看美剧《权力的游戏》而暂停谈判。

  事实上,我们在根据数据做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也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数据蒙蔽双眼。我们总是在强调受众,但“受众”其实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它是某种与社会思潮、人们的阶段性愿望、社会教育所达到的一般文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的集体无意识,当然它偏重于大众的文化心理,但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内容,而是某种被教育、被诱导、被推动的心理行为。对受众心理做简单化的想当然的理解,不仅是无视受众的精神需要,更是将受众心理视为一种死物,而无视它的不确定和可变性。我们给受众预设了一个低水平标准,然后就肆意地用庸俗去践踏它,这等于是电视剧产业圈内的参与者们合伙将电视剧推向了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当中,或者矫枉过正,无视与受众的精神共鸣,陷入到“纯艺术”的自我欣赏当中。


  今年几部折戟沉沙的大剧,无论是《楚汉传奇》或是《赵氏孤儿案》,从演员阵容、资金投入、播出平台造势等来看,当之无愧“大剧”之名,但收视率的惨淡,却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缺陷,更多的是选择的切入角度,无法与观众现实的情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赵氏孤儿案》里塑造的程婴,是一个中国传统道德里的完人楷模,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从忠义出发,但这种“舍亲子全大义”的行为与现代人的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距离感,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整个故事搭建起来摇摇欲坠,哪怕冠以“大剧”之名,在观众心中也如同海市蜃楼,可望却不愿触及,谁又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高尚,不如别人聪明,索性不去看也就没了比较。

  优秀的电视剧不应该是少数人才配享有,而恰恰是属于大多数受众的。无论是用制造低俗平庸的烂电视剧来糊弄观众,或者是脱离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来谈论电视剧的艺术提高,一个是正能量缺失 ,企图通过挑战观众理性极限来达到一时的收视率冲高,而另一个则是将曲高和寡的“纯艺术”的失败嫁祸给受众的审美情趣。

  不管是喜欢追哪个国家或者地区电视剧的“电视儿童”,最近一段时间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接下来我该看什么剧呢?”全球都在闹剧荒,当然,这并不是电视剧的数量不够,而是在质素上产生了问题,观众不爱看,因此选择忽视,也就剧荒了,在这一点上,作为曾经盛产电视剧王国的TVB也没能幸免,其近日隆重推出本预在收视上赚个满堂彩的年度重头剧《神探高伦布》和《金枝欲孽2》遇冷,让人看不懂的剧情“赶客”到底,创了新低的收视率是观众纷纷关闭电视的最直观体现。

  当然,在中国香港地区,除了TVB之外,其实亦有其它电视台,只是“亚视”早已经形同虚设,在2010年推出《法网群英》和《胜者为王》之后,后继无力,成为在剧集方面零产出的电视台。另一方面,一直胸有成竹,想要借一己之力为中国香港的电视剧市场带来改变的王维基,在一连开了数套剧集之后,却面临无牌的状况,又为剧荒“贡献”了一笔。

  ●内忧篇

         1.分量演员集体出逃,新人扛不起大梁

         TVB的电视剧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来去去的那一帮人”,让观众看着眼熟、看着亲切,所以,哪怕是剧情稍微弱了那么一点,单是看看喜欢的演员也会觉得“值回票价”。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TVB的辉煌时期,人才济济一堂的盛况,宣萱、郭可盈、陈慧珊、张可颐、罗嘉良、林保怡等等,哪一个单独站出来不是一部戏!但是,众所周知,TVB内部的各种制度以及工作量大、酬劳少的现状,使得很多能挑大梁的大人物在近几年纷纷选择出走,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与TVB已无合约之外,蒙嘉慧、佘诗曼、马德钟、邓萃雯等都已经不再是TVB的人,而近日,更是传出陈法拉、杨怡、陈豪等“新当家”合约到期或将改签部头的新闻,TVB不但保不住“老人”,倘若连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气正旺的演员都保不住,那可真是要垮台了。

  面对人才的大量流失,TVB只能采取积极扶植新人的计划,捧人的策略依然是“剧霸”模式,这种方式可以捧出视后胡杏儿、杨怡,如今再用,还是捧一些毫无经验的花瓶,这样一来荧屏上天天见到的都是苟芸慧、岑丽香等那么几个面孔,只能陡添观众的反感,捧人变成了捧杀。比如说,《神探高伦布》中让马赛挑大梁,但观众一看到她“布布”来“布布”去的就想换台,《金枝欲孽贰》中让苟芸慧这个连中文都说不溜的演员来演古装戏,也难怪观众看到她出场就瞬间出戏。林保怡近日接受采访时就直言不讳的说:“《金枝欲孽贰》在选角上存在一些问题。”TVB新捧的一批演员,演技稚嫩、惨不忍睹,也难怪观众要弃剧了。

   2.王牌幕后心灰离巢,收视品质能保障

         在严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环境之下,出逃的又何止幕前的演员,幕后团队的集体出走,也成为TVB的一个致命伤。从2011年唐基明为TVB留下最后一套热播剧集《怒火街头》就选择离巢之后,最近这一、两年连续有幕后大佬选择和TVB结束雇佣关系。比如说,监制刘家豪和梅小青夫妇,他们的剧集连续占据TVB近几年来收视率榜首的位置,凡是由这两位一手打造的剧集在播出时都能让收视率飙升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他们的离开对TVB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除此之外,还有监制戚其义和编审周旭明这一对黄金搭档,虽然他们两个近几年的作品在收视率方面表现寒酸,但另一方面却能引起强大的舆论关注和话题性,他们的创新是超前意识的,总会给观众带来惊喜,在创意匮乏、死气沉沉的TVB生产车间,他们的作品就是夺目,如今的离开,也让TVB在创新方面陷入僵局。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例子之外,最近一段时间离开TVB的幕后工作者可谓不计其数,其中一部分都是被王维基挖走的,如此一来,TVB的创作组成了重灾区,像是创作经理欧冠英在去年编写[名媛望族]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人手不够用而“飞纸仔”的情况,幕后情况像是打仗一样的混乱。另外,上文也提到了《怒火街头》这部大热剧,自监制唐基明离开之后,TVB也趁热打铁开了续集,但由于主创团队大换血的缘故,续作没能保持住首辑的水准,让观众失望不已,通过这样的情况同样可以预料到TVB正在打造的《On call 36小时II》,首作的编审孙浩浩已经过档王维基的城市电讯,TVB不得不再次换团队来继承,这样一来很难保证剧集的品质。

  这也难怪有剧迷发出感慨说:“梅小青走了、刘家豪走了、戚其义也走了……TVB还可以看什么?”

  ●外患篇

         1.无竞争,零进步

         其实近年来,TVB在产剧方面保持着其工厂化的稳定水准,每一年都维持在一个自给自足的“正常量”水平上,也维持着每日一档处境剧,两档常规剧的惯例,但奈何剧集题材不新鲜,抑或是创意不给力,不断地“炒冷饭”,让观众越来越没了追剧的兴致。比如说,TVB去年自信满满推出的诚意之作,《雷霆扫毒》和《名媛望族》,前者走的是亘古不变的警匪剧戏码,后者玩的是已经被观众烂熟于心的家族战,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针对这一点,编审周旭明就曾直言过TVB停滞了20年,他说:“TVB太保守,急需变化,很多人现在提到TVB都只记得争产或警匪这类的剧集。”

  TVB为什么年复一年的生产着题材差不多、人设有点像、情节很雷同的“类似剧集”,原因正是“一台独大”这四个字。虽然说,在“做生意”上能够做到垄断是一件很牛的事,但“天下第一”、“唯我独尊”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TVB而言,没有了竞争反而成为它的“外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TVB剧为什么那么精彩,就是因为有亚视在与它抗衡,你出一套被观众叫好的剧集,那我一定要出一套比你还要好的,于是两家电视台就在这样的互相抗衡中生产剧集,出来的质量怎么会不好?像是至今还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就是TVB为了与亚视打擂而诞生的剧集。如今,亚视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制剧集的能力,TVB面对没有竞争,凭借着自己产什么观众就会看什么的“自信”,开始了流水线作业,十多年间复制再复制,了无新意。所以,这也难怪,为什么TVB的一众幕后,在面对王维基将与他们打擂这个局势时反而无限欢迎,包括监制梁材远、戚其义、梅小青等人都曾说过同样一句话“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2.雷声大雨点小的王维基

         由气势到弱势王维基从两年前开始,胸有成竹的创办城市电讯电视台,有壮志也有雄心,想要去改变在中国香港地区TVB一台独大的局面。于是,他下狠手去挖TVB台前幕后的人才,张可颐、黄日华、林文龙、唐宁、廖碧儿等人气演员,姜大卫、林嘉华等实力派老戏骨,以及曾执导过[冲上云霄]的苏万聪导演,曾担任“学警”系列的编审李绮华等等幕后团队成为城市电讯的主心骨。王维基在充实了自己电视台的人才储备之后,火速开拍起电视剧,其中包括邀请中国台湾小生唐禹哲加盟的《还来得及再爱你》,张可颐主演的《客家女人》,夏雨、鲍起静主演的《岁月楼情》,梁小冰、周家怡主演的《导火新闻线》等等,各种题材应有尽有。除此之外,王维基还打算再开《童话恋曲201314》、《惊异世纪》、《警界线》、《三面形医》等剧,这样一来,本为剧荒的年代提供了多一重选择,奈何想法是好的,执行起来确是困难的,面对久久不获发牌的囧境,城市电讯已经制作完成的多套剧集不得不被压制下来,播出时间遥遥无期,“威”基瞬间变成了“危机”,给剧荒的年代再添一份“荒芜”。

来源:搜狐娱乐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