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连续剧《推拿》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根据毕飞宇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推拿》改编,由导演康洪雷,编剧陈枰,演员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李菁菁、王亚彬等倾力打造,展现了盲人世界的爱恨情仇,并以盲人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百态。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推拿》富有悲悯情怀,人物形象饱满,情感表达细腻,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冲突,却在一种节制与舒缓的节奏中,走向了盲人自尊而敏感的内心。电视剧《推拿》基本契合了原著的风格:在人物塑造上,濮存昕饰演的主人公沙复明沉稳而精明,张国强饰演的王泉隐忍而真挚,刘威葳饰演的孔佳玉敏感而深情,再加上自卑自闭的芒来、理想主义的小马、追逐爱情的金嫣、个性倔强的都红,一个个盲人形象鲜明、灵动。情节推动上,基本与原小说的叙事进程相一致,以推拿院为中心,表现盲人与盲人之间,盲人与常人之间的爱情、亲情与友情。对南京观众来说,电视剧《推拿》看起来会格外亲切,因为大量人物对话都是南京话,场景呈现也大多围绕南京展开。
在改编上,电视剧根据影视剧的叙事特点对小说进行了一些重构:比如,增加了主人公沙复明与推拿院炊事员崔云的情感故事,使沙复明的性格更具个性;增加了侠义可爱的"小混混"牛三勇形象,并成为推拿院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拓展了电视剧的表现空间。同时,电视剧还丰富了一些家庭戏,如王泉与父母、弟弟的纠葛,真实而富有质感,多方面表现了盲人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顿。
面对电视剧所要表现的盲人群体,《推拿》主创说,"有了光,人就能好好生活,可没有光,也要好好生活。"作为一部电视剧,《推拿》最具挑战性的当然是如何表现盲人的内心世界。早在开拍之前,演员们都到盲人学校和盲人推拿院进行了长期的生活体验。盲人眼前是一片黑暗的世界,但他们都有爱恨情仇,如何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进行"拿捏",显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值得赞赏的是,在这方面,主要演员的表演都精湛传神。比如濮存昕饰演的沙复明面对各种复杂的"状况",无论是遭遇客人"砸场子",还是受到盲人误解,乃至合伙人张宗琪的算计,在从容淡定之中自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再比如张国强饰演的王泉,面部表情丰富,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意味深长,在张老板召集的一次会议上,面对要不要"签合同"的尖锐话题,骄傲、自尊、圆滑、卑怯等各种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今的电视剧市场,有太多的"雷"、"神"剧、狗血剧,《推拿》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真诚与担当。正如濮存昕所说,"盲人按摩师不仅是按摩肉体,真正按摩的是人的灵魂。"电视剧主创人员走进了盲人的内心世界,认真诠释盲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哪怕这种尊严在现实生活中显得那般琐屑与无奈。比如说,金嫣对爱情执著而富有诗意,百折不挠,令人动容;芒来因为出身苏北,在南京处处谨小慎微,但自卑中却有自尊与自强。电视剧富有现实穿透力,它不回避那些或隐或显的矛盾与困惑,从一定意义上说,盲人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的世界,它能激起电视剧前很多观众的共鸣。因而,《推拿》注定不是一部"热闹"的电视剧,而是一部"严肃"的电视剧。
当然,这部剧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上也有一些明显缺陷。虽然从个体来看,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演员表演也比较到位,但由于没有能够相对集中地塑造,导致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比如濮存昕的表演不温不火,但由于着墨分散,导致了沙复明形象缺乏张力,不够饱满。其他一些人物,如小马、都红等,则如蜻蜓点水,影响了人物性格的开掘。再从情节来看,几条线索过于分散。比如说花了大量篇幅表现崔云的家庭纠葛与生活艰难,虽然比较真实,却冲淡了电视剧的主题。再比如说,推拿中心前台高唯与牛三勇大量的"对手戏"比较精彩,但却偏离了主线。导演康洪雷也承认,《推拿》其实最适合做成话剧,其次适合做成电影,最不适合做成电视剧,"因为做成电视剧要填充很多故事,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人物性格、心态的展示都要衍生出一些故事来。"还有一点遗憾是,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推拿"都应该是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的主要元素或者说"支点",可谓"纲举目张",可惜的是,电视剧中盲人的"推拿",显得缺乏火候和韵味。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