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畸形生产链》
2014-03-25 01:21:32

10集剧本开机,已是业界良心

 

在“二宋”骂战中,有一种声音是演员如果觉得剧本不好,完全可以拒绝拍摄,既然接下来,就说明演员对剧本是认可的,为什么还要进行大面积的删改?著名导演汪俊告诉腾讯娱乐,仅有少量剧本就开机的状况在业内十分普遍:“《夫妻那些事》开拍时剧本只有不到10集,《我的儿子是奇葩》不到15集,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状况了。

 

而无法在开机时交出剧本,其实也不是编剧的问题,某制片人解释说,不少剧都是先定演员再搞剧本:“只有大纲和分集提纲的时候,就开始约演员谈,然后敲定演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借助演员的名气提升剧的知名度,好进行融资和电视台销售,二是如果要等剧本成形再找演员,考虑到演员档期的因素,开机起码延迟半年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剧往往都是被鸭子上架,担当救火队员疯狂赶稿。”

 

中国2天拍一集,美剧一周拍一集

 

恐怕没有一个国家的电视剧剧组像中国电视剧剧组一样追求效率。汪俊介绍,目前国产的电视剧2、3天就要拍一集,而美国是起码一个星期才拍一集,还会给出演员准备的时间。在美国,编剧这个行当是非常细化的,一部剧有故事编剧、结构编剧、台词编剧,台词编剧是需要驻组随时和主创团队保持沟通的,而在国内往往是一个编剧干几个人的活,而编剧往往又无法驻组。主创在现场沟通之后,要把意见转达给编剧,编剧再进行消化,有可能还消化不良,所以有时候,导演和演员其实不仅仅要现场改戏,还得亲自上阵写戏。

 

导演徐纪周也同样认为国内拍戏的步调过快了,“求快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但时下的情况却是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快一些,再快一些,如此一来便没有人能够为艺术负责,在整个市场都非常浮躁的情况下,求快的诉求是无解的。”

 

剧组生态链: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片人透露,每个剧组都有一条特别独特的生态链,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客大欺店,店大欺客。他介绍了一些规律,制片人要有卫视的大背景,就是大爷,否则就只能充当剧组付钱买单跑腿的冤大头;一线编剧的剧本没有人敢删改,小编剧就只能忍气吞声;大牌演员谁也惹不起,没有人敢得罪宋丹丹,因为电视台认她这块招牌。

 

汪海林则也分析,此前有人为演员打抱不平,认为剧本足够好,演员不会去修改,实际上,他们没搞明白,演员修改剧本说到底的根源是话语权的争夺。

 

国产剧乌托邦:还原健康的电视剧生产流程

剧本至少完成2/3再开机

 

华谊兄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毅告诉记者,一部电视剧可以在剧本尚未完成时启动项目,但项目的启动并不意味着进入拍摄,他称:“最理想化的状态,在提纲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创作10集以上的时候可以和意向中的演员沟通,剧本完成3分之2时会交给演员,演员看完之后会决定是否签约,最后再进行开机。”身兼编剧和导演的徐纪周表示,自己在实际操作中也通常是在完成3分之2剧本时开始拍摄,有时甚至只有2分之1,他解释说:“因为我本身是编剧,我的剧也基本都是我自己来编,对于剧情和走向我是非常清晰的,和演员也会提前沟通,一般我的剧都是在拍摄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徐纪周强调,自己拍剧的节奏并不快,通常一年仅有一部剧出炉,所以这样的创作模式在自己身上才可以行得通。

 

开拍之前,先开一个星期的协调会

 

编剧汪海林是1997年入行的,当时的国产剧行业尚处于健康的创作氛围,对此他怀念不已。汪海林称,当年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不敢说是非常科学,至少流程是非常清晰的:“一个剧本创作完成后,编剧首先会和制片人沟通,在开会时会商量演员的人选,也会一起探讨合适的导演,在开始找演员之前,制片人和编剧基本就会把整部剧的内容对一遍。”

 

与时下剧组在演员进组后立即着手拍摄不同,当年电视剧在开拍之前,整个剧组要先开一轮漫长的会议,包括导演、演员、以及美术、道具等制片部门都要参与,汪海林称,当年的叫法是“全世界开大会”:“会要开上一周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每集、每场戏全部谈到,当然有时候是谈艺术创作,有时候谈的是生产,几乎所有大的意见在这时就已经碰撞过了,不可能会有开拍后还拉扯不清的状况,但是这些年看不到这样的创作方式了。”

 

演员可以改剧本 但要有底线


   

演员可以改剧本吗?在采访中,不管编剧、导演还是制片人,大家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可以!

 

徐纪周称,剧本并不是圣经,导演和演员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审美认知,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多见,“就算是我写的剧本,如果演员在拍摄中觉得拗口也可以改。”但徐纪周同时强调,如果是得到导演和演员认可的剧本,在拍摄中应该做的只是添砖加瓦。导演汪俊也提出,演员和编剧相互之间最好的合作,是把编剧作为基础,将个人和编剧心目中的角色有机的进行统一。某不愿具名的制片人给出了可以量化的改动范围,他称:“进入拍摄期后,剧本也是可以调整的,但调整范围应该在10%左右,演员和导演只能按照剧本的走向增改一些地方,但不能动结构。”

    《一仆二主》)饰男一号的张嘉译则认为,任何一个剧本到了演员、导演这里,都需要二度创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去读,“在我拍戏这20多年里没有哪个人说签了合约一个字都不能改,相反绝大部分都是拍摄之前我们会跟导演、编剧深入地再聊一聊,再去完善它。影视作品是一个集体创作,应该从编剧到导演到后期,所有人都共同努力,都用上自己的智慧。”

 

问诊:每个环节都有问题

关键词:剧本

 

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流行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已是普遍现象。

 

关键词:导演

 

导演是剧组里的高危人群,演员出问题,导演将面临极大的压力,由于制片方要求进度,每天要拍8、9页纸,有两三天落下进度,制片人就要找你谈话了,进度拖的太多就会被认作不合作,导演就得走人,所以当遇到演员掉链子的情况,导演根本没时间跟演员掰扯,只能选择妥协。

 

关键词:制片人

 

制片人的权责不明确,同时,融资能力成为制片人行业唯一的行业门槛,大量非专业的人群拥入这一行业。

 

关键词:演员

 

档期是演员最大的问题,有时候为了能用到某位演员,必须打招呼让其留出一年后的档期,但实际上一年后拍什么都不知道。而如果要真正做好准备工作再请演员,一部戏的开拍至少延迟半年以上。

 

最初的故事大纲、分集剧情到具体开拍时千差万别,演员在正式开机之前,很难真正对剧本的质量进行判断,而演员也往往会因为片酬而忽略电视剧本身的质量。

 

声音:他们的一点建议

产量要减 速度放缓

 

制片人王海斌表示,去年国内电视剧总产量达到15000集,比2012年减产2000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理性的表现,但可以发现,2013年全年的作品中未见能够久立的大作品,这表示影视行业依然是很浮躁的:“还是要沉得住气,按照规律来做。”导演徐纪周表示,国产剧想要出精品,最有效的方法是减下来、慢下来,“目前国内电视剧行业的生产状况是很混乱的,很多剧的上马也非常草率,只有减产才有可能把质量提上来。”

 

请遵循合约精神

 

吴毅认为,剧组中的所有人无论名气大小都应该有合约精神,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针对演员的越权现象,吴毅表示:“一部剧的合作,相互的认同是基础,如果觉得剧本不好,演员可以拒演,一台戏有诸多因素构成,演员不能只考虑个人的角色,演员只能在表演层面上进行丰富。演员要干涉剧本,除非是其本身参与制片了。”而另一位制片人则认为,目前在无法制定大的行业标准的情况下,每个剧组应该去积极建立小环境的标准和制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每个剧组有一个真正的“大佬”,他去完成沟通和决定,并对全盘负责,其他人则去坚决的执行,而实际上,目前能出好作品的剧组几乎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在操作,制片人中心制还是导演中心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这个中心。

 

影视行业的健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有序

 

徐纪周认为,就目前状况而言,想要影视行业有序的进行不过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很难达到:“电视剧行业谁说了算取决于谁资本价值最大,每个戏不一样,有的是导演大牌,有的是编剧大牌,有的是电视台大牌,很难能具体去说谁说了算。事实上,一个剧组状况的混乱是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都是混乱无序,你怎么能要求影视这一个行业有序呢?影视行业不是独立的,它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有序。”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