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专访|王小平:没有万能的编剧,也不是所有IP都能改编》
2017-05-17 08:56:57

在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评选表彰大会上,王小平凭借《芈月传》获得十佳编剧大奖。王小平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编剧,到现在为止只有一部电影《刮痧》,二部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都是与丈夫郑晓龙共同完成,同样都取得了观众和市场的积极反馈。对于中国影视剧的现状,王小平有很多话想说。 

 

 

中国十佳编剧:王小平中国十佳编剧:王小平

 

“剧本当小说写,无异于自杀”

 

很多观众会把小说作家和编剧这两个职业弄混,以为编剧只是在给原著做书面整理的细化工作,其实不是,对于编剧王小平来说,这实在是两个天差地别的岗位。

 

从最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身,到写小说、做出版人、写电影剧本,后来的电视剧本改编,一手打造了《甄嬛传》和《芈月传》,身份重重叠叠,入行超过四十年,对于小说和编剧她实在有自己的心得:

 

“小说天地广得多,可以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它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物的内心逻辑,有长篇幅的心理描写。

 

剧本和小说一点也不一样,剧本是镜头化可视化外在化的,必须清晰地给导演演员化服道以及各个部门提供创作的方向和内容,不可以搞话剧般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那无异于自杀。

 

两者之间最大区别一个是用来阅读的,重点是用文字进行叙述和描写;一个完全跟阅读无关,重点是人物行为动作,是创作者和主创队伍要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石。

 

不要以为会写小说就能做编剧,也不是会编剧就能写出好的小说。”

 

青年时代的王小平青年时代的王小平

 

 

王小平是一个从写小说过渡到写剧本的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发表的一篇小说被北影厂一位女导演看中,找她改编,那时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的王小平并不知晓剧本和小说的巨大差别,花了一年工夫写了四稿,结果拍摄的事不了了之,她从此明白作者到编剧是有壕沟的。

如果三十年前问王小平,编剧的核心价值和职业尊严体现在哪里?她也许答不上来。但现在,她对编剧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知。

 

王小平坦率地讲,要是自己为了赚钱、为了生计,她可能会接各种剧本,而现在,她要选。有人开出天价片酬请她改本子,她觉得内容不行,就统统推掉,不赚昧心的钱。她告诉对方不是任何IP都能改编,也没有万能编剧。这是要有好人物、好基础才行。

 

 

电视剧《甄嬛传》(2011)电视剧《甄嬛传》(2011)

 

 

甄嬛传》是“杜拉拉”,《芈月传》是白莲花?

 

毋庸置疑,《甄嬛传》和《芈月传》这两部剧将中国古装电视剧推上一座高峰。《甄嬛传》收视热潮至今还未尽退,台词都成了流行的网络用语。很多人希望《芈月传》能延续甚至更甚前者的独领风骚,但实际却有一定的落差。

 

观众觉得编剧不够带劲,辜负了他们的期待,“没有你死我活的宫斗,芈月变成了大写的玛丽苏加白莲花,全是假大空的理想主义爱情。”王小平很清楚观众在骂些什么。

 

没错,王小平承认《芈月传》是光明的理想主义,是向上的、美好的。相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甄嬛传》,它是另外一种用历史人物寄托理想的浪漫主义的创作。

 

《甄嬛传》是所有人物爱情的幻灭,一个天真无知的少女,在尔虞我诈的后宫里被逐步毒化。这些跟现代社会的状态和观众的心态是有共鸣的,所以他们喜欢,甚至比作职场进击教材来反复推敲其中的细节。

 

也许塑造甄嬛时紧随着人物命运太过伤怀,王小平想在芈月身上找到美好的寄托,用那个春秋战国大争之年,中华民族原始自然、生气勃勃的时代来讴歌理想与爱情。但理想主义并没有赢得观众足够的共鸣。

 

在王小平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观众期待芈月和甄嬛一样,继续为他们提供厚黑学的营养,但芈月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背道而驰。王小平说,这样的差评,她根本不在意。

 

比起收视口碑,她更看重《芈月传》的历史含金量,她专门做过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份男性喜欢看《芈月传》。

 

“甚至北大很多教授喜欢看,因为整部剧的历史价值吸引了他们,其中就包括刚去世的百岁老人周有光(编辑注: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那是何等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很少看电视,甚至几年都看不了一部电视剧,对他们来说看电视是很浪费时间的,但老先生看了。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鼓舞,所以也不那么苛求口碑了。”

 

 

“中国还是小作坊,好莱坞已经是工业利益最大化”

 

对于中国的影视剧市场现状,王小平看得很透彻——我们现在还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没有真正形成类型化、工业化模式。而好莱坞甚至欧洲都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种大环境下,好莱坞片子打算利用中国的资源进到中国市场,中国影视打算利用好莱坞的船出海,但在两种不同的创作语言体系下,很多尝试都是失败的,因为不同的 市场有不同的游戏规则。

 

现在,好莱坞已经走到了以工业化生产实现最大利益的阶段——填鸭式的商业模式,这类商业电影越来越多,“美国电视剧比电影做得好,电影已经过度工业化,只为感官重口味,不讲营养,他们的工业化几乎毁掉了艺术性。”王小平感叹说。

 

 

电视剧《芈月传》(2015)电视剧《芈月传》(2015)

 

 

这种糟糕的模式被拿到国内一通效仿:做IP改编、请流量明星、捞快钱、打游击战。原本工业体系就不完善,强行照抄必然要吃苦头。

 

热钱过多,行业资源被稀释。编剧行业尤其明显,现在没有几个编剧愿意改稿子,时间紧,很多都是边写边拍,很多制片公司剧本拿到前五集就定主创,找投资,最后出来的作品一通乱炖,挨骂的还是编剧。

 

王小平觉得眼下的影视批评也有问题:“中国是没有真正的影视批评和影视研究的,大部分所谓的评论人拿了人情红包,碰上平庸的作品,有良心的就不说话,没良心的就拼命捧。影视创作缺乏对质量和内容的硬性标准,编剧在大的食物圈里,剧作不好,也不能全怪编剧。”

 

“如何成为一名好编剧,必须得做到这些”

 

这个时代,中国稀缺真正的好编剧。王小平说一名好编剧的养成最重要的是锤炼基本功。她提出三大方法:

 

一是看。为什么是看而不是阅读?“因为编剧要有对镜头的敏感性——蒙太奇感。剧本不是用来阅读的。阅读是欣赏文字的美,有没有镜头感不重要。但看好的剧本,必须具备一双专业的眼睛才能明白其中之好。强调剧本不是用来阅读的,其实是指一个编剧必须摆脱写小说的习惯和思维,学会在写作过程中不是‘读’,而是‘看’。”

 

类似的话,王小平也曾写在自己的微博上,由此可见,她多么重视“看”的重要性。看好剧本,提高自己的眼界,这是编剧的一门必修课。

 

二是写,大量实践性写作,技巧是在失败中摸索中出来的;

 

三是学,善于总结别人和发现自己,要能发现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编剧,而不是什么题材都去瞎写,没有编剧是万能的。

 

“解决与好莱坞合作产生的文化隔膜真的很难”

 

采访中,王小平透露即将与美国HBO公司达成电视剧合作,这也是HBO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如何与这些外来者达成顺利的合作,借洋船出海,这是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关心的问题。

 

王小平认为,美国影视制作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中国市场也有中国自己的,由于文化和其他原因,两者想做融合困难很多。她举了一个例子,好莱坞在中国最成功的电影不是漫威的美国式漫画英雄影片,而是《泰坦尼克》。“无数中国人被这部刻骨铭心的爱情打动,并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但这部电影在国外,首先被宣传为灾难片。这里有文化隔膜也有类型片细化的作用。中国有非常复杂的世界观,我们的哲学观比国外复杂太多了。在市场还没有细分的情况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十分混沌。”这是王小平留美归来后的真切感受。

 

 

郑晓龙和王小平夫妇郑晓龙和王小平夫妇

 

 

东西方价值观不同会引发很多问题。因此在王小平看来,想做真正的中美合拍片,首先要确认作品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要以文化为主导,影片出来才能拥有坚实的文化内核。

 

未来这一年王小平要做很多事,有合拍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到了年底还有小说要出版。她已经年过花甲,还是每天扑在案桌前不停地写着,写到紧要的关头也跟年轻人一样熬通宵连轴转,写到精彩的地方都要欢呼起来。

 

十佳编剧

王小平:代表作有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电影《刮痧》等。曾凭《刮痧》获中美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凭《甄嬛传》获乐视影视盛典编剧奖、亚洲彩虹奖最佳编剧奖;凭《芈月传》获中美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奖,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评选表彰大会十佳编剧大奖。

 

​ (文章/来源:洪 平  编/ 杜若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