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专访|郑晓龙: 我一定要做最好的》
2017-05-17 09:01:14

“教父”是如何炼成的?

 

从《北京人在纽约》初次执导,到第二次创作高峰的《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红高粱》,被人们称为“中国电视剧教父”的郑晓龙留下太多经典的屏幕记忆。

在刚刚过去的第11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评选表彰大会上,郑晓龙名列十佳导演之中 。

 

 

 

丢掉了思想价值,谈什么好剧?

 

采访郑晓龙,绕不过去的是甄嬛和芈月。2011年的《甄嬛传》,是郑晓龙的第一部古装剧。2015年《芈月传》再涉古装题材。

一个现实主义导演为什么会把目光转向历史的深处?

“因为我们看到屏幕上太多古装剧架空历史,把后宫生活要么描述得那么美好,要么就是纯宫斗厚黑,毫无思想价值。”郑晓龙说:“在我看来,没有思想价值的剧是没有审美意义的,历史不该是那个样子。”

《甄嬛传》和《芈月传》都是郑晓龙和他的夫人、编剧王小平的联袂之作。在他们二人看来,这两部剧演出的是帝制中国的两头。

《甄嬛传》本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但郑晓龙要求把这个故事落到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并且明确了这部戏的大悲剧指向。“在中国封建社会最腐朽的没落时代,皇帝的后宫中不可能有真正美好的爱情。后妃们为争宠用尽心机勾心斗角,但最终的结局确是每个人都是悲剧。”郑晓龙要用这部戏来鞭挞封建婚姻制度的反人性:“宫斗没有赢家,只有整体的悲剧。很多人把这部戏看成是职场厚黑学教材,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电视剧《芈月传》(2015)海报电视剧《芈月传》(2015)海报

 

人们经常把《芈月传》看成是《甄嬛传》的姐妹篇,但郑晓龙认为这两部戏的艺术旨趣恰恰是相反的。《芈月传》选择的时代是战国末期,不久的将来要建立中国第一个帝制王朝的秦国正在蓬勃兴起。“这时,秦国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帝制还在胚胎期,它生机勃勃。”郑晓龙说,《芈月传》是要用那个时代最伟大女性一生的事业与爱情,来讴歌那个青春昂扬的中国,而这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并不熟悉的中国。

郑晓龙曾反复说“我不愿意重复,做就做不一样的。”在他看来,思想价值的创新,是一部经典影视作品最根本的创新。

导演思想要渗透到技术细节中去

《甄嬛传》和《芈月传》在大中华圈都取得了收视的成功。据说一位台湾老人因为连看7小时《甄嬛传》而溘然长逝。

除了精彩的剧情和表演,两部剧在技术细节上的精致处理,是成就它们的重要原因。与郑晓龙多次合作的著名道具指导王玉娥回忆说:“《甄嬛传》在开第一次创作会时,郑晓龙导演就说这是他拍的第一部古装戏,他没经验,但这部戏一定要拍到以后别人再拍清朝戏,会说:‘你看看人家《甄嬛传》拍的!’”在剧组,郑晓龙的房间24小时对服化道摄录美每个部门开放,有问题随时找导演。

“他眼里不揉沙子。你做了什么小动作,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无论做哪部戏,都要做到最好,在细节上都要是最好的。”王玉娥说。

 

电视剧《甄嬛传》(2011)头饰电视剧《甄嬛传》(2011)头饰

 

郑晓龙对《甄嬛传》美术的要求是要做到“养眼”,为了这个目标,他细致到了头饰的设计。

清宫戏是中国电视屏幕上常见的题材,清宫服饰在道具库里俯首可得,“那些东西很多很粗糙,妃嫔带的旗头就是大硬纸板上插几朵纸花,这怎么能让观众相信是皇宫中的生活?”郑晓龙要求旗头全部用真花,只有真花才能展现出后宫中女人装扮自己的欲求。

戏中所有首饰要镀金,只有镀过金,镜头中才能呈现出珠光宝气的奢华质感。“其实镀金的东西真的不贵,但却没什么人用,这就是用了多少心思的问题。甄嬛是清朝宫廷戏,只有用最美、最好同时还符合时代的东西,才能给观众绝对的真实感。”郑晓龙说。

细节的价值不仅是“养眼”,更在于戏剧表达的需要。

《甄嬛传》追求美术上极致的奢华,是为了反衬宫廷女性的命运悲剧。她们是皇宫里的女人,虽然锦衣玉食,但内心却十分悲惨,每天战战兢兢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随时可能丢了恩宠甚至性命。她们就如同笼中的金丝雀,奢华的生活与命运的悲剧有着强烈的反差。

 

电视剧《甄嬛传》(2011)头饰电视剧《甄嬛传》(2011)头饰

 

对比之下,同为古装宫廷剧,《芈月传》同样精致,但是在美术风格上却与《甄嬛传》有相反的追求。不求华丽,而是运用略显粗犷的大色块展现战国各国的特色。

“《芈月传》是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东西并不华丽,只有楚国装饰稍多,因为楚宫廷当时最腐朽,印染、色彩和手工艺方面也最好,用一些鲜艳色彩和羽毛装饰都合理,所以楚国的色块以红色为主。而秦国冶炼技术好,更多会以黑色为底,用金和铜装饰,但都不会像清朝那样色彩斑斓、金银堆叠,而且那个时代还没出现的刺绣也一定不会用。”整个剧的美术基于历史和考古的研究成果设计,力求准确,同时展现出一个崛起时代的活力。

功夫还在镜头设计中。《甄嬛传》主要使用中近景,镜头中的环境留白较狭小,给观众营造出后宫牢笼般的压抑感。但在拍摄甄嬛从寺里回宫时,导演少有地调动了大景别镜头,“我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移动轨,正面、侧面、脚的特写、全景、远景等等;同时让演员化浓妆,猩红的嘴唇、上扬的眼线再结合音乐、演员的表情,整体感觉十分痛快。因为这时她已经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未来又将会有一番怎样的新争斗,这是甄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我们要让观众积压的情绪宣泄出来。”

 

电视剧《甄嬛传》(2011)回宫剧照电视剧《甄嬛传》(2011)回宫剧照

 

相对比,《芈月传》则更多使用了大景别镜头,展现一位太后在成就大业时的气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画面良好的透气性和大色块的使用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上升时代明快质朴的气韵。

呈现最好的艺术是导演最高的责任

郑晓龙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创作理念:我一定要做最好的。

他至今只拍过一部电影,《刮痧》。这部参加了2001年戛纳电影节的作品,有着很好的口碑。但之后,郑晓龙却再没有电影创作。为什么?

“我觉得《刮痧》并没有完全从电视思维转换到电影上,还是有浓重的电视痕迹,没有更多的从画面语言的角度来考虑电影。”电影是通过画面讲故事,浓缩而跳跃的叙事能够留给观众思维的留白;而电视剧则要将每个细节都填满,让观众不必劳神。郑晓龙说《刮痧》让他看清自己没有为拍电影做好准备,那就将近20年都不再拍,直到现在他才开始启动自己的第二部电影创作。

他不拍电影,但他却“大胆地”把一部经典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红高粱》,张艺谋的成名作,可能也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电影。对它下手进行二次创作,背后的创作风险不言而喻。

“因为有创作空间才做,如果想不出改编的方法我肯定不拍。”郑晓龙说。把一部电影扩充成60集的电视剧,他的方法是把电影中留白的线索补充饱满,同时用更富有细节质感的故事刻画更丰满的人物。

 

 

电视剧《红高粱》(2014)剧照电视剧《红高粱》(2014)剧照

 

比如经典的高粱地野合一场戏。电影中余占鳌(姜文饰)简单地把九儿(巩俐饰)抱进高粱地往地上一扔,后面就是空镜头留白。而在电视剧的表现中,郑晓龙让九儿(周迅饰)被扔到高粱地里之后,先拒绝余占鳌(朱亚文饰)的野合要求,在余占鳌失望之时,再主动释放诱惑。野合之后,九儿骑在驴身上,郑晓龙让周迅回眸一笑。“这样九儿的人物性格就比电影中更饱满了,她个性强烈,不接受男人的强制,哪怕是她爱的男人也不行,就是野合也要由她来主导。最后的一笑,是她胜利的笑。”

郑晓龙讲述每部作品时,哪怕距离的时间再久远,都能如数家珍地谈论细节设计和人物的微妙心理。在创作中,他曾经用心过了每一个人物的生活,他们已经成为他自己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为了让这些人物有最动人的艺术呈现,导演要有灵活性,也要面临艰难的取舍。

《芈月传》中的义渠王,原本的剧本设计是一个有幽默感和自嘲能力的人。但演员高云翔把握不准这个感觉,表演总达不到郑晓龙的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郑晓龙看到了高云翔身上很阳刚的气质,于是临时把义渠王改写成了一个痴情的野性汉子,把人物救活了。“演员能表现出来的特点我就将它发挥到极致,这样人物就丰满了。”

 

电视剧《芈月传》(2015)中的义渠王(高云翔饰)电视剧《芈月传》(2015)中的义渠王(高云翔饰)

 

而为了人物的完美,孙俪付出的是最大的牺牲。

在拍《金婚2》的时候,郑晓龙在某个关键角色上没有使用配音,“当时觉得原声也还行,没较真,”结果剧播出后,引来很多批评,观众认为演员的原声很出戏。“这是我特别大的一个教训,”郑晓龙说他从此之后,特别重视配音。

《甄嬛传》的时候,他安排了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为孙俪配音,效果极佳。但孙俪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要求的演员,到《芈月传》的时候,她强烈希望自己来配音,下了很大功夫练台词,也真的录制了一版配音素材,“我一听,觉得还不错。但多了一个心眼儿,又让季冠霖也录了一版。两个一对比才知道,专业的就是专业的。”最终,为了剧,他牺牲了孙俪。

那么是不是整部戏都用最好的配音,就能呈现最好的艺术效果呢?不是的。郑晓龙有个诀窍,除了最核心的主角之外,他会大量采用演员自己的配音。“现实不可能是完美的,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声音,每个人都是配音腔就会让人不舒服。只有让完美的配音隐藏在有缺陷的真实中,才会让剧真实可信,完美也才能成立。”

网剧是创新的沃土

作为中国电视剧行业执牛耳的导演,郑晓龙如何看电视媒体的衰落与网络剧的崛起?

“仅凭借先播后审、网站自审的制度优势,打擦边球搞大尺度来搏眼球,网剧是无法长久的。”郑晓龙确信,很快中国的网络剧创作就要回到“好故事”这个源头上来。“高品质的故事是这个行业的核心,这个规律是无法逃脱的。”

网络剧真正的想象空间在于与用户互动的即时性。“网剧具有创新的天生优势,要长久发展就要做电视做不出来的,”郑晓龙说。几年前,郑晓龙就在鼓呼“选择剧”。

 

郑晓龙讲戏中郑晓龙讲戏中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游戏化的创作,”郑晓龙介绍说。一个警匪故事,或者一个星座故事,在事件发展的关键点上拍摄两种不同的剧情路线。“比如说用户可以免费看A可能,但他一定会对B可能充满好奇,那么看B故事请付费。故事这样延展下去就有无数种可能,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真正的人生。这种剧既烧脑又有互动性,还能迅速变现,这才是网剧的优势。这也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儿。”

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剧的创新,似乎还将由郑晓龙来引导。

2017年,他64岁。

 

 

十佳导演

郑晓龙:国内金牌电视剧导演。代表作《刮痧》、《金婚》《金婚风雨情》、《甄嬛传》、《新编辑部故事》、《芈月传》、《红高粱》等。

 

文章来源:贾悦琳  杜若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