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一直到《金婚》(2007)、《赵氏孤儿》(2010)、《甄嬛传》(2011)、《芈月传》(2015)、《进皇城》(尚未公映),王玉娥30多年的道具师生涯,参与了太多的经典作品。而她一直默默在幕后,几乎从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
在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表彰大会上,王玉娥凭借《芈月传》获得了十佳主创称号。
她说:“道具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营造生活,给戏里的家家户户过日子。”
王玉娥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表彰大会的“十佳主创”
如何过好别人的日子
《芈月传》是王玉娥和郑晓龙合作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是《金婚》和《甄嬛传》。郑晓龙对主创团队的要求之高,让王玉娥印象深刻:“他说,没读三遍剧本的人没有发言权。”
这与王玉娥一直以来奉行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道具师不是单纯的工匠,道具也是一门艺术。只有理解剧情,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戏里的人营造生活,道具师首先要自己生活在戏里。一个好的道具师在开始工作前要沉浸式地去体验剧情,感知每个人物彼时彼刻的生命状态,然后拉出每场戏最恰当的道具单。
电视剧《甄嬛传》(2011) 海报
以《甄嬛传》为例,王玉娥说,剧中每个人物的道具都是专门设计的,既要塑造和烘托人物个性,又要符合其身份地位、心境情趣。
“华妃的性格张扬、夸张,她的道具就不会采用稳重的调性,华妃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特别亮丽的。当时我们挑了一块儿布,我就会想到这个东西是华妃的,别人不敢用,别人用了她会嫉妒。这个东西绝对不能给甄嬛用,如果让华妃看见了,甄嬛又要挨整了。”
电视剧《甄嬛传》(2011) 剧照
而甄嬛的道具风格则相反。“甄嬛是个很实际的人,她的东西我们就会稍微做一下旧。整部戏里,甄嬛境遇变化很大,所到之处也多,但不管是在宫中和皇帝在一起,还是去寺庙出家,或者和丫鬟一起吃苦,我们用的都是比较稳的颜色,偏橘黄发灰一点。灰和暖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会既稳重又好看。”
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安陵容,则有另外的处理风格。安陵容是一个被皇后利用的宫斗牺牲品,一生未曾在后宫得志。“安陵容的道具可以借用一些华妃的,也会借用甄嬛的,甚至皇后那儿的也可以给她,但绝对不能用好的。在那么多道具里头,捡点儿普通的、平庸的给她摆上就行。”
电视剧《甄嬛传》(2011) 剧照
同样身处清廷的后宫,每个主要角色的道具设计都有独运匠心,道具同样在刻画人物。除此之外,道具还要能构建时代氛围,渲染生活气息,推动剧情发展。
电视剧《金婚》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956年到2006年,50年50集,1集就是1年,可以说它既是一对夫妻的婚姻史,也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史。那么如何利用道具反映50年时间的流淌变化,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电视剧《金婚》(2007) 剧照
“当时我想,观众一睁眼看的就是墙面嘛,每一年对道具的过渡还是要从窗帘布料、挂历海报、家具陈设、生活用品等等,一点一点渐变过来。于是我就去文研院,搜集报纸,拍成照片,把每年的资料都收集全。除非是搬家、换城市这样的大场景变更,否则都坚持每年只换几件道具的方法,让时间的流淌自然真实。”
刻画人物、塑造时代,这是道具要在宏观上起到的艺术作用,而更多有趣味的工作则体现在细节中。
电视剧《金婚》(2007) 剧照
王玉娥说,郑晓龙导演每到一个场景,永远都会放下一句话:“生活一片啊。”道具就要通过哪怕微小的细节,把生活营造出来。“拍《金婚》,就要帮他们把日子过起来。今儿炒菜,明儿蒸馒头,后儿包饺子,还得想着这个季节饺子是什么馅儿啊,冬天有大白菜,夏天没有,那就小白菜吧。这个时候穷啊,吃不上白面儿,是玉米面儿吧,就是给这么多人在过日子。”
《金婚》里有一场戏,剧本上写着煮毛豆。当时的季节毛豆还没上市,道具组费了好大劲搞到了一些,但因为种种原因,这场戏一直流拍,那点毛豆就没用上。等真的要拍这场戏时,已经是冬天,根本没有毛豆可找。王玉娥拿着剧本去找郑晓龙,“没想到,导演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说你煮点花生米不也一样吗?这也是老北京人常吃的。’道具就是这样,一切细节都要从生活出发,才对。”
电视剧《芈月传》(2015) 里的马车
拍戏是个苦活儿,道具这个行当更是琐碎辛苦,大到木工、漆工专门定制的“大家伙”,细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突发事件是难免的,所以道具师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拍《芈月传》的时候,有一场芈姝和秦王结婚的戏,按照礼仪要求需要吃烤乳猪。戏用道具都是提前一天准备好第二天拍摄,烤乳猪从解冻到烤熟需要12小时,我们把所有准备好的礼仪道具包括烤乳猪当天晚上备好放在摄影棚内。第二天早晨一看,乳猪被野猫给祸害了,烤好的皮都被捯坏了。哎呀,把我们心疼得啊。最无奈的是重新烤需要很久的时间,没办法道具组急中生智把乳猪腹部的好皮集中起来,贴出了缺失的部分烤乳猪,才得以保证拍摄不耽误所有演职人员的时间。”
有苦当然还有乐。拍《甄嬛传》时,为了再现皇帝一家吃饭时的排场,要摆很多菜,“但六个菜里有五个是假的,一个是真的(用来做样子的),”王玉娥笑着揭秘:“有的时候演员忘了,顺手就夹起了一道橡胶做的假菜塞到嘴里,但此时执行导演已经喊开机了,演员只能硬着头皮在嘴里嚼,等到执行导演一喊停,全现场哈哈大笑。”
电视剧《甄嬛传》(2011) 剧照
离开道具库做道具
电视屏幕上每天都在播放大量的古装剧,为什么《甄嬛传》《芈月传》能掀起收视热潮,并被看成是古装戏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呢?在王玉娥看来,精工细作是最重要的原因,道具同样如此。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他们做到了跳出道具库做道具。
“我们国家一共就几家道具库,但一年要拍几十部古装戏,大家都用差不多道具,哪有新鲜感?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灵感,要能离开道具库做道具。”王玉娥说,在她看来自己每天所到之处都充满了道具,生活是灵感的源头。
电视剧《芈月传》(2015) 布料
“拍《金婚》的时候,我们运气特别好,赶上了前门的老房子拆迁,很多老人留下的东西不要了,成了一个旧货市场。”王玉娥每天早上5点去那儿淘,跟挑垃圾似的,什么老东西都有,还特便宜。哎呀,把我兴奋得呀,那个真上瘾。”王玉娥现在说起来尚且意犹未尽。
“《芈月传》的美术强调大色块,而且要古朴。需要很多大面积的布料。满足我们风格需要的布料几乎找不到,我们就自己找厂家做,里面的窗帘、装饰布都是这么来的。”道具团队花了不少心思,要查资料设计图案,在北京给布染色,然后寄到广州的厂家印花。“其实就是普通的豆包布,3块钱一公斤,一点也不贵,但有价值的是我们团队用的心思。”
电视剧《甄嬛传》(2011) 御书房陈设
《甄嬛传》中的宫廷家具、陈设更是“系出名门”。琳琅满目的家具、屏风、花瓶、玉器都是从一家很大的专业进出口贸易公司租来的,这些道具本来都是为出口而参照故宫文物做的高仿品,“它们往那一放,和道具库出来的一般道具就不是一个气质,皇家气派一下就出来了。”
离开道具库做道具,淘宝是个必备利器,王玉娥说,她团队的小朋友们都是网淘达人。《芈月传》中孙俪吹奏的排箫,就是在网上选定之后,仿照当时年代的出土文物,再精心加工设计的,包括编绳、贴小饰品等等。当时可能也是无心做了这么一件小事情,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芈月传》播出后,芈月同款排箫成了爆款。也使得广大观众对中国古乐器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电视剧《芈月传》(2015) 中芈月吹排箫
道具是个苦差事,工作态度最重要
“道具确实是个苦活儿,城市的小孩儿干这个的少,都是农村孩子在干。有的人各种原因就走了。”王玉娥说,进入道具这个行业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是一个苦行当,要有韧劲,要任劳任怨,才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你要让我给年轻人讲课,我第一课就要讲工作态度。现在在工作态度上出的问题还是太多了。”
王玉娥说拍《甄嬛传》的时候,有一个事儿至今不能原谅自己。归还租来的高仿瓷器时,对方从价值不菲的瓶子中掏出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都是在片场被人随手扔进去的。对方很生气,扣了5万块钱押金。
“我当时哭了啊,我给他们说,我马上给他们洗,就别扣钱了。我当时心里想,5万块钱啊,我能买多少好道具摆在镜头前面啊。最后他们是扣了钱。你看,这就是我们工作态度上的一点不职业,就给剧组带来这么大损失。”
王玉娥工作照
王玉娥说她给自己的团队提要求时,总是强调要主动工作,不需要做给她看。她会给大家说:“每到一个小组,我都愿意看到你们在那儿坐着待着,喝茶抽烟聊天,证明你们把所有的事儿提前都完成了,就等着下一场戏来。我真的不愿意看到我的部门,在那儿抢活儿赶活儿,这只能说明你前面的工作没有到位。”
干了30年道具,王玉娥说她特别想给后来人说一句话:“把工作态度端正好,这个行业绝不会辜负你这个人。”
十佳主创
王玉娥,道具师,197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舞台管理道具专业。电视剧作品有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关公出世》《天桥梦》《大栅栏》《小龙人》、10版《红楼梦》《甄嬛传》《芈月传》《走戈壁的女人》《咱爸咱妈六十年》《金婚》《人活一张脸》《穿越烽火线》《我爱男闺蜜》《二炮手》等;电影主要作品有《赵氏孤儿》《搜索》《进皇城》。
文章来源( 李瑾 编/ 杜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