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专访|郝岩:大IP改编成影视剧,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05-17 09:08:35

郝岩:辽宁大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协签约作家。先后做过电厂工人、厂办秘书,现为大连晚报社任编辑、记者。2017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编剧”奖项。他说编剧行业只会一直苦,但想要有话语权,就必须拿出好作品。

 

 

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5) 宣传海报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5) 宣传海报

 

听说您最近在忙谍战生活喜剧,这种谍战剧和生活剧怎么结合在一起?

我以前写过谍战剧,也写过生活剧。但随着这几年谍战剧的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就把我定位成专门写谍战、战争剧的编剧。而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兼顾生活质感强和故事强一些的剧目,我就想朝这个方向发展。

 

大家谈到谍战剧,第一反应就是悬疑,情节跌宕起伏,揪心的感觉。而现在的生活剧也都是轻喜剧,剧情相对要么比较平淡,要么狗血,想突破已经越来越难。现在的电视剧什么类型都有,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一类型里稍稍做些改变,或许就会有一点新意。

 

当时在写《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个问题,我就顺势把两个类型做一个结合,按照谍战生活喜剧这个方向走下去,最后出来效果基本都达到了预期。

 

这个剧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时候,是当年央视一套的收视冠军,这也侧面反映了观众对它的喜爱和认可。虽然谍战生活喜剧是新类型,但有《王大花》的创作在前,目前在创作的剧目对我来说不算有难度,所以这次也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作为编剧,就剧本问题和导演之间如何沟通和解决?  

编剧和导演的合作,理应彼此尊重和理解,哪一方过度自恋,受伤的都是最终的作品。对导演合理的要求,任何编剧都会通情达理去尽量满足。

 

我写电视剧《冷箭》的时候,有一场戏,我在剧本里写主角们逃跑要过河,制片部门就来找我,说能不能改一下,不要过河,不要窗外有悬崖,因为现场没有场景来实现。

 

拍那场戏,整个剧组至少要准备两到三天,二百多号人一起转场,花销和时间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我就特别理解,要求是合理的,于是我就把戏改了。

 

 

电视剧《冷箭》(2009) 宣传海报电视剧《冷箭》(2009) 宣传海报

 

编剧其实也不怕导演、演员改剧本,但你要改到什么程度,改好才是关键。现在好多剧组人员改剧本,单看一场戏,是改得特别好,特别丰满,演员演得也层次分明,但现实问题是连不上前面的戏,人物情绪和剧情根本不合逻辑。

 

长篇电视剧往往有数千场戏,拍摄时候根本不会按剧本顺序来拍,只能按场景跳着拍,导演和演员都很难记住上一场下一场是什么戏,剧情是怎样的,如果编剧在现场,参与一起改戏、丰富桥段会有好处。

 

编剧和剧组的任何部门都不是敌对的关系,大家在主观上都是为这个剧好,但实施中会走形。在我的从业经历中,现场改戏改好的时候有,但极少,绝大部分都不成功!如果给个比例,我给二八,改成功是二,更多时候,二都不到!

 

 

 

但编剧受到导演、制片、出品等等干扰多了,是不是就真的成为最低话语权者?

对于低话语权的问题,这个情况看你怎么看。我认为的低话语权是,编剧应该先完成作品,能力高或名气大的编剧完成作品之后,很多事就不管了,他们一般不跟着剧组。而那些刚入行的,或者地位不是那么高的编剧,就需要跟着现场走,按照导演的指令行事。这种编剧的话语权肯定是少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剧有好几个编剧,他们之间缺少思维统筹,出来的作品难以衔接,有的甚至还没有导演和演员熟悉剧本,这样肯定话语权也是没有的。

都说文化产业的春天要来了,但作为编剧,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只能默默耕耘,潜心创作,一直苦下去。话语权总是跟好作品挂钩的,有了好作品,编剧才有话语权。

 

 

大IP的小说作者,亲自当编剧,很难出成功的剧本吗?

第一,改自己的东西有的时候非常有局限性,作家也好编剧也好,写完一个剧本之后,就发现怎么改都不如原来的好,思维已经定势了,很难突破原来的想法。在取舍上也有纠结,觉得哪儿哪儿都好,舍不得这里舍不得那里。

 

第二,影视作品是个集体性的创作,同时具有限制性。每个影视项目都像是一场接力赛跑,编剧负责第一棒,第一棒跑好,交给第二棒,导演、演员、摄影、服化道、宣发......等等各个部门,哪一关折了,影响的都是最终成绩。很多编剧在第一关就被“折磨”地受不了,导演、演员、制片人、出品人谁都过来提意见,对剧本指手画脚,对的不对的全来了,这时候往往是考验编剧的时候。

 

成功的编剧会汲取营养,为己所用。也有的编剧在这一棒倒下去了。确实,跑下“这一棒”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怎么把这些外来意见综合起来,需要技巧。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的“活儿”要经得起考验,“活儿”做实了,其他的麻烦事就会少一些。

 

 

 

战争剧里面出现手撕鬼子、徒手炸飞机这些夸张的剧情,问题是在编剧身上还是导演身上?

很多夸张、不合逻辑的桥段,可能并不是编剧写出来的,或许正是导演、演员现场发挥出来的,是“集体的智慧”,但背锅的却是编剧。当然也有可能是编剧的原因,有的编剧在写剧情的时候没交代明白,导致拍摄时导演和演员都没有领会,出现了偏差。

 

编剧在塑造人物时,要对人物有一个把控度。人物是剧本的灵魂啊。写人物你起码要写得像个人,把这个剧本的灵魂写出来。可现在好多剧本都把人写得不像人,也不说人话。

 

 

编剧郝岩编剧郝岩

 

现在大家追捧韩剧,我也看过一些,我觉得韩剧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是剧中的人物写得像人,有人的灵魂。这正是国内影视剧缺少的,不被重视的地方。为了完全追求快节奏,根本没时间展示性格,过度夸张,伪生活。

 

当然欣赏习惯也有关系,但这两者要结合起来,还是要看编剧的功底和导演的把控,以及演员的细节到位。对那种不认真,不重视细节,犯低级错误的导演,有时候气得真想拖过来扇两巴掌。

 

 

改编越来越多,原创越来越少,对编剧圈会有什么影响?

作为编剧我不排斥改编,改编是要发展,但更应该重视原创。

 

资本方要赚快钱,老IP知道的人多,有群众基础,投资风险小,所以现在很多制作公司热衷这种IP改编。但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编剧的原创能力,而原创这个东西又需要时间培养,市场也需要时间来认可。所以我觉得不光影响编剧圈,更严重的是会影响中国影视剧往后的发展。

国外影视剧评奖,会分原创编剧、改编编剧,国内没有分,这样吃亏的是原创编剧。编剧每一个改编都是巨大的工程,比改编难度甚至比原创还累。但我认为,有原创能力的编剧,还是不要轻易去接改编的活儿。

 

 

怎么看现在的IP和网剧热潮?                                                                     

发展到现在,好像没有前两年热了,开始挺新鲜的,现在什么都拿来做IP,有些拿旧瓶装新酒,有些连新酒都不是。我听说,很多要么不懂行,要么急着挣钱的投资方,会花几千万买个大IP,再花一、两百万找几个枪手编剧来改编,后来发现行不通,只能要么另请高明编剧,要么匆匆上马拍那个一、两百万的剧本出来的剧本。

 

花大头用小头,那些大IP的网络小说改成影视剧,必定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定需要一个能力特别强的编剧来掌控,都想IP拿来直接就能拍,这根本不可能。去年到现在,大IP剧播了不少,但达到预期效果的,没有几部,这是对急功近利者的报应,是对不尊重影视创作规律的惩罚。这种现象势必还会持续,但愿那些公司好运。

 

作为编剧,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活儿,跑好“第一棒”。

 

 

十佳编剧

郝岩:编剧、作家、导演。代表作品有《红帆》《爱情20年》《大声歌唱》《冷     箭》、《暗红1936》《刀影》《幸福生活在招手》《刀光枪影》《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

 

​ 文章来源:( 洪 平  编/ 杜若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