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翻拍如何不“翻车” 制作人应秉持工匠精神》
2018-01-30 09:24:36

​​近年来,翻拍影视经典作品,成了一种潮流。但由于珠玉在前,观众心中已有一定的期待,翻拍并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因此,虽然翻拍剧众多,但并不是每一部都获得成功,甚至有些翻拍作品还遭受恶评。对于一部翻拍影视作品来说,如何能在经典的基础上传承并超越经典?

 

随着中国影视剧制作技术和水平的提升,翻拍经典似乎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短短几年间,有数十部经典被翻拍,包括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很多翻拍等影视剧尽管前期话题度十足,但播出之后,收视远不如预期,观众直呼毁经典。

 

影视剧翻拍一直是影视行业中的一大热点,仅去年就有数十部翻拍剧作。经典之魅力在于超越时空的阻隔,永远可以与当下对话,同时,经典影视剧往往代表了一代人的一段人生经历,重温经典能够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典的翻拍既有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不过,“对于热门IP的不断重拍,观众并不是一味反感、拒绝,更多的是担心,大家担心自己的情怀被毁。”

 

很多失败的剧作往往只是借经典之外壳,将原作随意篡改迎合受众,丢失了原作的精神内核。经典翻拍并不是不能改编,但是应尊重原创,否则就是以经典为噱头了。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老师杨慧认为:“经典翻拍要把握住原文本最具文化价值的部分,它可能是侠义精神或英雄气质,也可能是家国情怀或浪漫情感,但它作为经典作品的核心,应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一味因为商业考量而忽略文化传承。”

 

为什么翻拍总不成功?翻拍剧和经典剧之间相差了什么?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青年学者朱传欣看来,“翻拍剧之所以被观众诟病,是因为在艺术性、观赏性上远不如原来的版本,对观众很难有吸引力。一些创作者并不是为了艺术追求而去致敬经典,有的甚至就是在资本驱动下,盲目跟风,最后生产出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如果不在原有的经典基础上创新,给观众带来惊喜,或对经典没有充分的补充,观众是不可能买账的。心中只想着挣钱,不愿为艺术吃苦、操劳、奉献,是不可能拍出比原来的影视作品更优秀的新作品。”

 

“虽然翻拍要比重新创作或‘另起炉灶’显得容易些,但也不能因为翻拍就忽略了剧本的质量,胡编乱造更是行不通。创作是第一要务,是翻拍成败的基础,翻拍要是失败了,失掉的不仅是观众,还会带来对原来成功形象的瓦解和品牌的贬值。”何天平对记者说。

 

好的故事在任何时期都能吸引观众,“四大名著”至今仍被不辍研究,所以经典翻拍既是对好故事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经典所探讨的问题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经典翻拍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应开发经典、推陈出新。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经典作品宣布要被翻拍。为何经典需要翻拍?朱传欣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前的一些作品,至少翻拍能在技术上让它更精良。另外,在服饰、化妆、道具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来适应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眼光。”何天平也认为:“翻拍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创作者应在深入领会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提升甚至再生。”

 

经典影视作品翻拍也不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由郭靖宇监制的新版《射雕英雄传》好评如潮,不少人认为,新版《射雕英雄传》是众多金庸武侠剧改编版本里最尊重原著的。该剧还原了原著里“风雪惊变”和“江南七怪”两章内容,令“原著粉”们欢欣鼓舞,许多被之前版本一笔带过的内容,这一版的电视剧全都予以忠实呈现。《射雕英雄传》的灵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贯穿于每一集里,铸就了新版《射雕英雄传》的气魄和格局。

 

一直以来,超越经典的翻拍其实不多,更多的是不成功的案例。当下浮躁的影视制作环境,让一些制作人把翻拍这件事情,当成“挣快钱”的捷径,并没有从源头上去领悟经典并传承文化。所以,经典作品的翻拍,制作人应在领悟经典的基础上,秉持工匠精神,重视细节。

 

经典翻拍是对经典的延续和继承,想要把翻拍这一件事情做好,必然需要领悟经典、尊重原创,同时秉持工匠精神,努力推陈出新,方得成功。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