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钱上市令电视剧囤货过剩》
2011-09-01 01:49:27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今年国内电视剧生产已达到1.5万集,今年预计全年的电视剧生产将超过2万集,比去年暴增了6000多集,达到了历史之最。

  但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同时又显示,每年只有3000多集电视剧能与观众见面,如此算来,80%的电视剧都难见天日,将沦为炮灰。不能播出就无法收回投资,不赚钱的电视剧,为何还要一拍再拍?

  据调查,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却有着一个巨大的经济链。被资本所催热的国内电视剧市场,泡沫化现象已日趋严重。

  拍得越多亏得越多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国内生产了1.4万集电视剧,但这个数据在今年的第8个月就被赶超了。按照这个发展速度,预计今年全年电视剧的生产总量将达到历史空前水平,2万集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这注定了大部分的电视剧制作将采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

  因为有大量的热钱涌入到了这个行业,所以才能如此大规模地拍戏。编剧王海林就此算了细账:央视的1套和8套的黄金档,一天各播2集电视剧,一年最多播1500集;各卫视一天播2集,有时三四家卫视播一部剧,还要考虑有些台在播旧剧或不播电视剧,因此一年播放的总量也就3000集至5000集。导演郑晓龙也算了笔账:一个影视公司一年拍一部戏,是100%地赚;拍4部戏的话,利润就只有15%;拍5部戏就只能亏本了,“所以说,拍得越多亏得越多”。

  拍剧只为上市圈钱

  既然播出平台有限,为何还要前赴后继?央视综合频道项目部副主任王浩一语中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现在有的是钱,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

  王浩告诉记者,国内电视剧市场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以电视台为主体、以社会赞助为主导的传统电视融资制作方式,已变成了被资本操作的方式。大量的钱进来,组成上市公司,再从社会上融资,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中。

  郑晓龙则在媒体面前揭开了背后的利益:“每个公司都在想着怎么上市,上市后怎么去谋钱,谋到钱后再去干别的。”他直言,批量生产的大集团不指望靠一个电视剧来赚钱,他们指望的是上市后再融资。“以前一个公司一年也就是两三部的产量,为了上市,必须做到一年十几部。偌大一个美国,每年也就3000集电视剧;我们今年可能达到2万集。数量增加的同时,创作却跟不上,大部分都是‘垃圾’,只能靠明星救场。”郑晓龙说。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道,影视公司上市热潮,是带动热钱盲目涌入的重要原因:“不管怎样,先立项,拍了再说,到时候随便报一个高价卖,公司就有资格上市捞钱。”

  演员片酬“三月一小涨”

  电视剧过于依赖“明星脸”拉动收视率,而现在热钱的争相涌入,更助长了演员的漫天要价。

  今年初,一线演员的普遍开价还在一集20万元左右。《亮剑》、《士兵突击》的策划人李洋曾透露,目前一线演员“1000万打包”的情况很常见。拍一部戏,头牌演员就要拿走1000万元,按一部剧30集计算,每集约合30多万元。而在近日举行的北京电视节上,某位明星被爆签了一集60万元的片酬,并已被多位圈内人士证实。演员片酬可谓“三月一小涨,半年一大涨”。

  郑晓龙说,目前电视剧拍摄的数量和其剧本的质量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因为不可能每年能有几百部好本子。剧本不成,就只能靠名角了。“我的价格也在涨。”郑晓龙毫不隐讳地说,“可以说,这些制作公司是在不惜一切代价抢明星。”

  大制作连电视台也快买不起

  随着制作成本的无限加大,电视剧资金投入的暴涨。当一集戏花了200万元的制作费用,它势必要卖出超过200万元,但电视台能不能买得起呢?

  王浩表示,按照目前电视剧市场的运作规律,电视台购买一部电视剧,每集价格稳定在100万左右是比较理性。“但现在号称大制作的戏太多了,如只是一两部这样的大制作可以接受,但如常规的每一部戏都是这样的价格,我想很快电视台就买不起了。”王浩对此很担心。

  电视台买不起了,就只能拖欠着。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电视台买剧,是先付首付款,播完后再根据收视率支付尾款。但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买不起,就先付一部分,然后再拖着,一些收视率不太好的电视剧更容易会有如此的遭遇。

  资本泡沫恐破灭

  国内电视剧市场被资本化的现状就是,大量资本进入,大量出品电视剧,制作成本很高,制作方用钱来砸主创。而这一切终将被市场报复。“目前的电视剧市场极不理性。”王浩强调,如今的电视剧市场就像股市一样,前面的入仓抬高价钱,后面跟着的就会亏钱,盲目砸钱者就是那些抱着“抄底”心态的投资人,电视剧市场最后被带入恶性发展。

  郑晓龙打了个比方,这个市场现在就是在吹泡泡,泡泡吹得越大,破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恶性循环吹起来的泡泡早晚是要破的,我预测也就是明后年的事。”郑晓龙直言。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